|
商報記者 崔呂萍/文
由于創造了我國GDP的60%、新增就業的75%,中小企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活力之源。在這樣的定位下,只要中小企業在貸款融資方面“振臂一呼”,所有能夠為其提供幫助的金融機構就應該“揭竿而起”。
現在的情況是,向金融機構伸手的中小企業很多,金融機構也總說“幫助中小企業就是幫助我們自己”,但中小企業最終還是拿不到貸款。從數據上看,今年1-2月份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2.69萬億元,也就是說,今年僅前兩個月的貸款增長幅度就已經超過了以往半年貸款的增長幅度。對此,很多金融專家推測,在2.69萬億元中,僅有20%甚至更少的比例流向中小企業。記者對銀行、擔保公司、民間信貸等機構進行采訪時發現,中小企業貸不到款的情況上述機構“心知肚明”,但他們都表示“幫不上忙”。而一些有需求的企業主則表示根本不敢向這些融資渠道張口。在金融機構的一片喊話聲中,中小企業貸款比你想象的難多了。
融資難題
銀行反饋“雷聲大雨點小”
監管層頻發“命令”遇消極抵抗
談到貸款,很多企業的第一反應就是向銀行借錢。為了使中小企業保持這樣的“第一反應”,今年以來,監管層頻繁向銀行業發布扶持中小企業融資的政策。
“大中型銀行要力爭第一季度末、最遲不超過第二季度,建立針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專營機構。”近日,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在“全面提升中小企業金融服務水平會議”上提出這一觀點。
與此同時,央行、銀監會日前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信貸結構調整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指導意見》,該《意見》提出,金融機構應多方面拓寬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要精細化。各金融機構對已經出臺的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各項信貸政策措施,要抓細、抓實、抓好落實。
此前,央行、銀監會還加快了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幫助商業銀行利用中小企業信用檔案信息篩選客戶,擴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營銷。
表面上,上述號召已得到銀行的積極反饋。比如監管層一直強調“銀行要設立中小企業貸款中心”,截至目前,已有包括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國有大型銀行以及中信銀行等股份制銀行完成了此項任務。
另外,央行、銀監會還鼓勵各金融機構自主創新中小企業金融服務模式和業務流程,提高中小企業貸款審批效率和服務質量,這些要求得到了包括北京銀行、民生銀行在內的一些銀行的響應。
銀行不理睬被批傍大款
流向中小企業貸款額不足20%
就在上述政策得到銀行響應的同時,很多中小企業主卻表示并沒拿到想要的貸款。
根據央行數據顯示,今年1-2月份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2.69萬億元,同比多增1.64萬億元。表面上看,市場流動性非常充裕,甚至有人士認為,這“歸功”于銀行對中小企業已扮演起“散財童子”的角色。
但據知情人士介紹,在2.69萬億元的新增貸款中,近80%流向政府投資公司和票據融資。而所謂的政府投資公司,目前被業內概括為“鐵工基”(即鐵路、工業及基礎設施建設等)。這就表示,年后很多企業(主要是中小企業)短期流動性資金貸款需求尚未得到滿足。換句話說,雖然信貸額度猛增,但確實流向中小企業的額度還不到20%。
另據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門貸款增加1.5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3404億元;到2月份,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門貸款增加1.03萬億元,短期貸款僅增加1582億元。
對于上述數據,有消息顯示,監管層非常不滿銀行在中小企業信貸上的表現。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日前明確表示,今年前兩個月2.69萬億元的信貸增量中,金融機構對小企業的惠及非常有限,他要求所有國有大行在今年上半年前建立小企業信貸專營機構。
但業內專家表示,中小企業貸款難是世界銀行業一個公認的難題。一方面,銀行希望能找到有成長性的中小企業,在企業發展初期為其提供資金幫助,并分享其業務壯大過程中的財富增長;另一方面,銀行權衡利潤后發現,與其冒險將錢借給小企業,不如和大企業保持良好合作。
“中小企業貸款不能只靠我們!”在回應銀行“傍大款”只給大企業貸款時,某股份制商業銀行信貸部門人士這樣表示。記者了解到,在監管層各種中小企業扶持政策的背景之下,銀行利益和中小企業需求存在很大沖突。
“沒財務報表怎么給貸款”
企業“不足”讓銀行犯怵
“很多企業連財務賬目都沒有,銀行根本不可能給它們貸款。”在記者采訪過程中,銀行信貸人士說得最多的就是這類他們面對的實際情況。
“起家的時候就是個小作坊,沒有賬,連會計都沒有。現在企業做大了,流動資金每年幾千萬元,但是賬目這塊老也建立不起來。”談到企業的賬目問題,小企業主趙先生這樣對記者表示。今年春節剛過,趙先生希望對自己的服裝加工公司進行廠房擴建,但現金流一時難以周轉,于是他想到求助于銀行。結果銀行相關貸款部門負責人上來就先提出要查看賬目。
“說實話,現在的賬雖然有專人管,但還停留在收支記錄上,也就是月底年底繳稅、審牌照,沒有特別規范的報表。”對于銀行人士的要求,趙先生表示有些“心虛”。
其實,和趙先生加工廠存在同樣問題的中小企業不在少數。據記者了解,盡管很多中小企業形式上具備財務管理制度,但仍存在較大漏洞。
“財務人員自己無法搞清自己公司的賬目,或者說連廠房、機器的價格都不知道,有的甚至是否虧損,虧損出現在哪兒都說不清,銀行就是想把資金貸給企業,銀行聘請的評估公司也無從下手。”在接受采訪時,相關銀行人士這樣表示。
企業無形資產沒人擔保
“僅有無形資產和商標,擔保公司不能擔保,必須配合固定資產才行。”
目前,如果企業向銀行申請擔保,就必須經過一個重要的環節——擔保公司。記者在對擔保公司負責人進行采訪中發現,雖然監管層從去年開始要求銀行業對中小企業貸款提供大力支持,但擔保公司兩年來的擔保額度變化并不大。
“目前公司總擔保額度是11.2億元,去年底為10.08億元,2007年底為7.4億元。”昨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北京市發改委指定的某家擔保公司總經理這樣表示。
而具體談到為中小企業做貸款擔保業務時,該人士表示,很多中小企業由于管理不夠規范,生命周期只有2-7年。產品發展不穩定,很容易被別的企業模仿、替代。為此,擔保公司會在銀行放款后,每隔一到兩個月就對企業進行一次檢查,如果發現停工停產跡象,就馬上敦促企業還款,如果僅僅是企業銷售數量下降但還能正常經營,擔保公司就會鼓勵其繼續使用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