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順應時代變化 促進保險業健康發展——就《保險法》修訂訪中國保監會法規部主任楊華柏
本刊記者 孫芙蓉 張曉瑩
記者:首先請您談談此次《保險法》修訂的背景。
楊華柏:現行《保險法》是1995年制定的,2002年為履行加入世貿組織承諾曾作過部分修改。近年來,我國保險業快速發展,保險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現行《保險法》已不能完全適應當前保險業改革發展的需要,在保險市場主體、保險公司業務范圍和資金運用渠道、監管手段、保險經營行為規范等各方面都存在不足,因此,保險行業內外對系統修訂《保險法》的呼聲很高。中國保監會自2004年10月正式啟動《保險法》的修訂工作,整個修訂過程耗時四五年的時間,2009年2月28日,新《保險法》經過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第三次審議通過,由主席令正式頒布,將于2009年10月1日起實施。
記者:新《保險法》修訂的指導思想和主要內容是什么?
楊華柏:這次保險法修訂中,總體指導思想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規范保險經營行為,加強改善保險監管,防范金融風險,加強行業誠信建設,切實保護被保險人利益,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
本次修訂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加強對被保險人利益的保護,進一步明確保險活動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二是進一步擴大保險公司經營范圍,拓寬保險資金運用渠道,完善保險行業基本制度;三是明確保險監管機構的職責,強化監管手段和措施;四是進一步明確法律責任,打擊保險違法行為。
記者:請您具體解讀一下新《保險法》中加強被保險人利益保護的內容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楊華柏:新《保險法》明確規定,保護投保人、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權益是保險監督管理機構的法定職責,在保險合同方面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限制保險人合同解除權,增設保險合同不可抗辯規則。在投保人如實告知義務規定中,明確保險人行使合同解除權的期限,規定保險人自知道解除事由起,超過30日不行使解除權的,其解除權消滅;借鑒國際慣例,增設了不可抗辯規則,明確規定自保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過2年的,保險人不得解除合同,即保險合同經過2年,即為不可抗辯,保險人不得再以投保人未履行告知義務為由而解除合同。這有利于督促權利行使,穩定保險合同關系,尤其是對于長期人身保險合同項下的被保險人利益的保護意義重大。
此外,還借鑒了英美法上禁止反言制度,規定保險人在合同訂立時已經知道投保人未如實告知情況的,保險人不得解除合同,不得免于承擔保險責任。這也減輕了投保人告知義務負擔,限制了保險人的抗辯權利。
二是規范格式條款,保護保險消費者利益。保險合同主要體現為格式條款,由于保險人擬定的格式條款可能對被保險人的權益產生不利影響,新《保險法》對此特別設立了一些調整手段。例如,保險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應當作有利于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的解釋;對于保險合同中免除保險人責任的條款,訂立合同時,保險人應當對投保人進行充分提示,并且進行明確說明,沒有進行提示或明確說明的,免責條款無效。此外,本次修法,還借鑒我國《合同法》有關規定,特別增設一條關于保險格式合同中特定條款無效的規定,即免除保險人依法應承擔的義務或者加重投保人或被保險人責任的條款以及排除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依法享有的主要權利的條款為無效條款。從保護投保人、被保險人利益角度,強化了對保險條款內容的公平性和合法性要求。這對未來保險產品的開發和保險條款的完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此外,在保險業法部分,設有原則規定,要求保險公司應當“公平、合理地擬訂保險條款和費率,不得損害投保人、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權益”,“應當按照保險合同約定和本法規定及時履行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義務”。
三是明確規范保險人理賠的程序和時限,以利于被保險人保險金請求權的實現。針對實踐中存在的理賠難問題,《保險法》草案進一步明確和規范了理賠程序和時限。首先,被保險人索賠時,保險人認為被保險人等提供的有關索賠請求的證明和材料不完整的,應當“及時一次性書面”通知被保險人等補充提供,從而可以避免保險人以此為由拖延理賠。其次,保險人在收到索賠申請后,除另有約定外,應當在30日內做出核定,并應將核定結果書面通知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督促保險公司及時受理索賠,及時核定責任。此外,保險人收到索賠請求后,對不屬于保險責任的,應當向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發出拒賠通知書,“并說明理由”。這有利于明確權利義務關系,解決實際糾紛。
四是保險標的轉讓時財產保險合同效力的承繼和延續。原《保險法》規定,保險標的的轉讓,應當通知保險人,經保險人同意繼續承保后,依法變更合同。長期以來,當保險標的發生轉讓時(例如二手車買賣),受讓人能否享受原保險合同的保障,有不同理解,一直存在爭議,有的認為這一規定過于煩瑣,增加社會成本。新《保險法》借鑒國外相關立法,將受讓人繼受取得保險合同的權利義務作為一般原則,明確規定保險標的轉移后,受讓人承繼被保險人的權利和義務。同時對被保險人設定通知義務,保險人接到通知后,可以選擇解除合同或調整保險費;未及時通知保險人的,因轉讓導致危險程度增加而發生的保險事故,保險人不承擔責任。這個制度設計,邏輯清楚,平衡各方關系,尊重契約自由和特別法規定,減少社會成本,方便被保險人,對被保險人利益的保護周全。
記者:具體到人身保險中,對被保險人利益的特別保護有哪些?
楊華柏:第一,原《保險法》規定,在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險人死亡傷殘或者疾病時,保險人不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這對于無辜的被保險人不公平,新《保險法》修改完善,規定此種情形下,實施非法行為的受益人喪失受益權,但保險人不因此免除保險責任,被保險人的利益仍然受到保護。
第二,為避免現實中某些企業投保人利用團體保險獲取非法利益的現象,新《保險法》擴大了人身保險利益的范圍,規定投保人對與其具有勞動關系的勞動者有保險利益,可以為其投保,同時規定,此種情形下,保險合同不得指定被保險人及其近親屬以外的人為受益人。從限制受益人指定范圍角度,維護勞動者等被保險人的利益,具有現實意義。
第三,被保險人與受益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且不能確定死亡先后順序時如何處理,原《保險法》沒有規定。新《保險法》彌補立法空白,規定受益人與被保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且不能確定死亡先后順序的,推定受益人死亡在先,被保險人死亡在后。立法的意旨也是在同時死亡情形下,側重保護被保險人,這符合法理與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