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軟抄底更多涉及的是對戰略性資源的獲取,比如技術、人才、市場占有、品牌建設、文化輸出等多個層面
《上海國資》記者 劉虹
2月9日,北汽福田表示,2009年計劃海外招聘數十名一流的技術研發人才,第一站初步鎖定美國“汽車城”底特律,瞄準新能源汽車方面的人才。無獨有偶,2月17日,奇瑞汽車對外證實,奇瑞正在和歐洲的一個汽車品牌進行收購談判,據稱該品牌可能就是瑞典豪華車沃爾沃。在全球汽車企業陷入前所未有的蕭條時,中國汽車業的高調出擊格外引人關注。
而此前不久,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的龍頭企業三一重工亦高調宣布將斥資1億歐元在歐洲建研發中心。
顯然,在業界大多關注去海外并購一些實體企業、工廠,以及礦產資源的時候,另一些企業卻在計劃去招攬人才,收購品牌。而后者被外界稱為“軟抄底”。
“軟抄底”
怡安咨詢大中華區總裁劉淵在接受《上海國資》采訪時表示,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尚未見底,其對中國的影響相對有所滯后,受影響程度也相對小一些。對中國企業而言,金融風暴某種程度上對企業加快“走出去”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在劉淵看來,軟抄底是與硬抄底相輔相成的。國企“走出去”的很多部署與整個的產業布局相關,背后或多或少都有政府的影子。中國有非常大的外匯儲備,在金融風暴中,除購買美國國債外,購買企業股權、參與到實體經濟中去,是一種更為理性的選擇。
上海華彩咨詢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裁白萬綱對《上海國資》指出,面對金融危機,很多資產的可獲得性及價格都給苦苦追尋的中國企業帶來難得的窗口機遇期。
白萬綱認為,所謂“軟抄底”是相對于“硬抄底”而言的。中國已開始主動出擊抄底國際市場。最早是主權基金,摸著“黑石”過河,抄底海外資產已狠狠嗆了幾口水;接著是資源類企業,鐵礦石“兩拓”合并失敗,“抄底”力拓的中鋁集團損折不少。這些市場操作和并購重組可稱之為“硬抄底”。從這些硬抄底的教訓中,國內企業也認識到,國際市場風險重重,而中國企業國際化程度不高,應對這些風險的能力尚有待加強。
“而‘軟抄底’則可以有效規避這些風險,是一種進步。”
白萬綱指出,軟抄底更多涉及的是對戰略性資源的獲取,比如在技術層面、人才層面、市場占有、品牌建設、文化輸出等多個層面上的抄底,往往更具有隱蔽性,比起直接在股權資產上的抄底,相對更易獲得成功。
怡安咨詢大中華區總裁劉淵對《上海國資》表示,中國企業赴海外抄底,主要應著眼于3類企業:一是技術領先類企業,二是品牌渠道領先類企業,三是能源類企業。
他認為,目前關注較多的是緊缺能源資產,尋求對國內產業發展的一種有效補充。而技術領先與品牌渠道領先企業,如產品研發之于蘋果、索尼,品牌渠道之于戴爾,這些都是企業的立身之本,是其核心競爭力所在。對這兩類企業的抄底,也是目前國內企業可重點考慮的。
而白萬綱認為,中國企業能抄底的一是人才(緊缺的高端人才);二是技術(關鍵技術研發能力);三是市場(伺機占領新市場);四是資源(掌握關鍵資源);五是影響力(推廣中國式企業文化)。
抄人才
廣東省社科院產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黎友煥博士對《上海國資》指出,歷次國際“人才抄底”行動大都發生在世界經濟大波動時期。目前的這場全球性金融危機也將不可置疑地加劇人才資源的全球性流動。
他認為,美國政府在科技投入上難以維持原有預算水平,而產業界的研發投資也呈明顯下降趨勢。經濟衰退已使得歐美各國出現裁員、減薪等現象,大批高級人才正在尋求就業出路,而這些人才恰是中國企業目前自主創新極其需要的關鍵性要素。
白萬綱則表示,企業應積極抓住機會引進國際人才。中國汽車企業早已掀起了飛渡重洋招人潮。目前在底特律汽車圈中有約2萬名華人,其中不少是國內緊缺的高級技術人才。
劉淵也認為,抄底產業人才,目前對汽車企業來說是個合適的時機。主要應考慮兩類,一是產品研發人才,二是精益管理人才。而海外汽車金融人才也可以考慮作為儲備,汽車金融未來將會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他同時指出,在產業人才方面,除汽車行業外,醫藥研發、IT外包服務、高科技、物流等行業的企業,都可以考慮適時地赴海外抄底所需人才。
抄技術
在技術抄底方面,白萬綱對《上海國資》強調,國內企業應從技術的人才儲備、研發、市場化、工藝流程、精細化等多個方面,以此次危機為契機,積極探求和尋找獲得技術、彌補差距的有效途徑。
“由于技術的敏感性和保護傾向較高,如何通過有效途徑獲取技術,更重要的是技術研發能力,將成為此次企業海外抄底的重要目標之一。”
如中集集團出資3000萬歐元并購了全球能源行業頂尖設計機構——盧森堡TGE公司,從而獲得了過去難求的核心技術與創新能力。
黎友煥博士也對《上海國資》指出,在全球性金融危機影響下,各國對技術的封鎖力度可能放松,西方發達國家的不少高科技企業岌岌可危,急需補充資金或以技術輸出獲得利潤。
他表示,西方國家技術創新的源頭在中小企業,創新成功則多數為壟斷企業所兼并。平時兼并掌握新技術的中小企業,危機時兼并掌握大量專利技術的大企業,歷來是西方企業的基本經驗。因此,中國企業應積極到海外篩選適合的技術企業,以兼并的方式直接獲得核心技術。
同時,黎友煥認為國內企業還可以在西方發達國家設立,或者收購、入股有技術含量的研發企業。充分利用發達國家的研發資源,以及風險投資基金與資本市場,走研發國際化道路并獲得其“溢出效應”。
抄市場
除人才與技術抄底外,市場抄底同樣是專家們提出的另一方向。
白萬綱提出,經濟危機使得各行業都有謹慎和收縮趨勢,這使中國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面對堅固的市場壁壘有了突破和建立根據地的良好時機,可以通過投資、收購等行為滲入到之前較難進入或門檻較高的領域,伺機占領新市場。
黎友煥也認為,國際產品市場供應格局面臨重新調整和分配。金融危機弱化了各國企業的高科技產品生產能力,不少西方高科技企業在這場金融危機中遭受到嚴重打擊,這為我國高科技產品搶占國際市場提供了機遇。
黎友煥還提出了市場抄底的另一方面,即由于出口受到較大影響, 國內很多中小企業破產倒閉。對于一些生產能力相對過剩、在國內已失去比較優勢的企業,可以到產品出口國家或地區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實現當地生產、當地銷售,繞開貿易壁壘,搶占當地的產品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