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農業保險應站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高度,以面向未來的視角,用市場經濟的基本原理,秉持價值創造的原則,通過觀念、模式、產品、技術和服務的創新,全面開啟我國農業保險的新時代
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王和
目前,我國農業保險正迎來最佳的發展機遇期,一方面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農業保險的發展,另一方面從中央到地方,各級財政從支農惠農的角度出發,加大了對農業保險的投入,有效引導并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民參加農業保險的積極性。同時,農業生產方式的進步,農業水利建設的投入,畜牧防疫能力的提升等,均為農業保險營造出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在保監會的大力倡導下,保險行業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加大了對農業保險的投入,有效地推動了農業保險的發展,2008年農業保險的保費收入達到了110億,同比增長了112.5%,成為了財產保險領域的第三大險種。
在我國農業保險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現階段的發展仍屬于“三政”模式,即主要還是靠政府主導、政策支持和財政投入。這種模式在現階段固然具有其特殊的意義,但筆者認為,從長遠發展的角度看,特別是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看,我國農業保險應當摒棄傳統的觀念和思維模式,站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高度,以面向未來的視角,用市場經濟的基本原理,秉持價值創造的原則,通過觀念、模式、產品、技術和服務的創新,全面開啟我國農業保險的新時代。
觀念創新
在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過程中,觀念問題始終是一個突出問題,觀念問題具體表現為:怎么看農業保險,要不要發展農業保險,如何發展農業保險等。觀念問題不解決,農業保險的發展就缺乏思想基礎,就不可能實現根本和持續的發展。從行業的情況分析,觀念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發展農業保險是責任,還是機遇。在保險行業存在著一個普遍的認識:保險公司開展農業保險主要是體現行業和企業的社會責任。從簡單意義上看,這種觀點是無可厚非的。但如果我們能夠認清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這一本質,能夠深刻領會“三農”對于中國的發展和未來的意義,我們就應當認識到:無論是從企業社會公民的角度看,還是從企業自身發展的角度看,中國未來的發展和希望是在農村,盡早走進農村,走近農業保險,與其說是一種責任,不如說是一種機遇。勇于承擔社會責任與搶占企業發展先機其實是可以很好地實現統一的,好的企業應當善于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成就自我,形成優勢。
農業風險管理問題。傳統觀念認為農業保險屬于高風險領域,因此,經營農業保險是無利可圖的。傳統的保險經營理論認為保險行業是社會保險基金的管理者,通過保險制度的安排,能夠集合社會的保險基金,固化風險成本,穩定企業和個人的生產和生活。這種思維的基本邏輯是風險,或價值轉移的風險。但在農業保險的經營過程中,僅僅是風險轉移是不夠的,面向未來的農業保險應當是基于風險管理和價值創造的邏輯,它應當擺脫那種靜態存量分配的經營模式,逐步走向動態減量管理的經營模式。通過農業保險,保險行業應當充分發揮社會風險管理的優勢,有效降低農業風險,在服務農業的同時,實現自身的業務發展和經營效益。
農業保險的屬性問題。農業保險制度建設的核心問題是農業風險具有巨災特征,對于可能面臨的巨災損失,由誰來兜底,或者誰有能力兜這個底。我認為,這個底,既不應當完全由保險公司兜,也不應當完全由政府兜,而主要應讓市場兜。農業風險的巨災特征是客觀的,化解巨災損失沖擊,穩定農業保險經營的根本出路是充分發揮和利用市場機制,特別是打通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的通道,建立一個符合市場經濟體制的解決方案,才能夠徹底解決問題,農業保險才可能持續健康發展。從長遠看,政策支持減免。
模式創新
在農業保險制度建設過程中,模式選擇問題始終是無法回避的問題。從國外的實踐情況看,有政府模式、互助模式和商業模式,也有基于這些基本模式的混合。我國是農業大國,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固然需要學習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和做法,但更需要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建立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保險模式。其中,有幾個關鍵問題是需要高度關注和充分把握的。
政治優勢與效率問題。在農業保險制度的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效率問題,即農業保險需要在更大范圍實現風險分散,而在農業保險的經營過程中,實現分散的成本較高,較高的分散成本又成為制約發展的重要因素。把農業保險的效率問題放在中國社會的大環境下思考,就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發揮政治優勢。從目前的實踐情況看,政府主導型成為現階段的有效模式,這種模式不僅體現在財政資源的投入,更重要的是體現在行政資源的投入,包括利用立法、稅收政策、行政干預等手段,較好地解決了效率問題,有效地推動了農業保險的啟動和發展。
行業發展的協同問題。在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另一個突出問題是農業生產的行業風險相對較大,而風險較大的原因是由我國農業的分散式生產方式決定的,一方面是農戶作為經營的基本單元,自身抵御風險,包括承擔保費的能力較低;另一方面較小和分散的作業單元難以形成一種合力,去改善經營環境。因此,農業保險的根本出路在于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全面改善農業的產業風險狀況。在這個過程中,集約化是關鍵,特別是十七屆三中全會為集約化經營奠定了制度基礎,但在實現集約化過程中面臨的突出問題是投融資,而投融資問題的背后是風險化解機制,特別是保險機制。所以,農業保險應當從與行業協同發展的角度去看發展問題,通過農業保險的提供,為農業投融資體系建設提供一個風險化解的制度環境,通過農業投融資體系的發展,促進農業生產方式向集約化方向發展,從而為改善農業風險營造良好環境。
基于價值創造的商業模式。在我國農業保險模式創新的過程中,價值創造是靈魂,核心是要解決好從風險的靜態存量分配向動態減量管理的轉變。首先,在農業保險經營過程中,信息不對稱是一個瓶頸問題,信息不對稱使得管理難度加大,增加管理成本,甚至導致道德風險,合作互助是解決問題切實可行的方法,通過利益的聯系和牽制,能夠形成一個強有力的內部制約機制,有效降低經營風險,實現價值創造。其次,價值經營的關鍵是有效降低風險暴露,在農業保險的經營過程中,風險補償功能固然重要,但通過行業風險管理,有效降低風險更重要。因此,農業保險應當形成一種“經濟補償+風險管理”的盈利模式。通過農業保險,匯集行業的利益和資源,加大對于農業風險管理方面的投入,包括制度和技術方面,實現動態減量管理。第三,價值經營的核心是合作共贏,在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社會各界均會加大對農業的投入,農業保險的發展應當站在產業鏈的高度,用前向和后向思維方式,積極探索與相關機構的合作,特別是要注意加強與其他金融企業的合作,共同開拓農村金融市場,共享信息、客戶、渠道和服務資源,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實現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