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張娜
2月2日,大年初八,安徽省阜陽火車站人頭攢動,盡管18個臨時售票亭前仍有排隊購票的“長龍”,盡管排隊進站的“大包”,“小包”仍然前簇后擁,但與往年摩肩接踵的陣勢相比,今年的場面顯然舒暢許多。
阜陽市每年有220萬人外出務工,因此,每年春運,阜陽火車站就會成為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中出鏡率最高的火車站之一。
春節前夕,受金融危機影響,安徽省臨泉縣大批農民工返鄉。春節過后,這些農民工有的繼續回“大城市”上班,有的則留在了“小鄉村”。
在家待業難掩“出門”沖動
張小紅沒有踏上“回城”的列車。送走同鄉后,她在火車站候車廳旁的臺階上站了好久,情緒有些低落。她的家在距離阜陽市以北60公里的臨泉縣邢塘鎮椿樹莊村。
高中畢業后不久,張小紅就只身去了廣東,在深圳一家制鞋廠打工,一干就是五年。去年10月份,鞋廠訂單減少,關門歇業。她不得不返回家鄉。
“我原本不想回來,奮斗了5年,也習慣了那里的生活。”張小紅的低落情緒里,有對“小村莊”的無奈和對“大城市”的不舍。年前,父母托媒人給她找了個婆家,但那個男孩比她小三歲,溝通不起來,小紅似乎不怎么中意。“在家就這方面壓力大”今年24歲的她,似乎沒有“在家長住”的打算。
“你不在家找份工作,把自己給嫁了?”記者問。
“沒有,我正讓同鄉在深圳給我打聽,有合適的工作我就過去。”她在等機會,然后回到“大城市”。
“在家呆著能掙幾個錢,出去終會有機會的。”該縣宋集鎮周大偉(化名)打算過完元宵節繼續回廣東,自己找工作。
在農村,像小紅這樣30歲以下的“新新生代農民工”,留在家里種地會被認為“沒出息”,即使種地估計也打不出糧食。他們村里小紅這般大的年輕人,從小就沒怎么干過農活,高中畢業就“出門”去了。“再難找,也比呆家里好。”張小紅、周大偉他們向往外面的“花花世界”,有出去闖蕩的沖動。
在“家”找工作
與張小紅“一心想到大城市發展”的心情不同,李建華準備在“家”找工作了。對于許多像張建華這樣40歲以上的“老農民工”來說,留在家里種地并非什么艱難的選擇。
“打工說白了也是吃青春飯的。”去年9月,遭遇外貿退單,在大連某造船廠,當焊接工的李建華(化名)返鄉。他今年剛40出頭。“年紀大了,找工作就像摘星星。”
為幫助返鄉民工盡快順利就業,臨泉縣政府建立了農民工技能培訓綠色通道,根據當地用工情況,設置相應的培訓工種,讓一些返鄉農民工經過短期培訓即可走上合適的工作崗位。
臨泉縣周莊村農民工周紅軍(化名)去年9月回鄉,10月參加了縣里組織的免費駕駛培訓,11月在縣城一家大型超市找了一份送貨司機的差事。見到記者時,他趕緊掏出錢包,炫耀放在里面那張嶄新的駕駛執照。
中國經濟時報組文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