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學后,楊俊森等“村官們”都返回到學校,但是利用周六、周日時間,他們都會下到村里走訪,做技術指導。
一年的農村掛職經歷,使楊俊森更加了解農村,更加深刻體會到農村急需知識、急需人才的心聲,也感受到村民的質樸。這段時間的收獲與思考也更堅定了他繼續扎根農村的信念。
2006年4月,大學畢業前夕,楊俊森進入涉農的《安徽農學通報》編輯部擔任編務工作,通過接觸大量省內外農學專家和教授,學到了很多涉農類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一年后,得知黃山市招考“一村一名大學生”的消息時,因為長久以來對農村工作的熱情與熱愛,他立刻前去報考,并順利通過了考試。
來到綿潭村后,楊俊森任村主任助理、村支部書記助理,平時就住在村部辦公室里。2008年第七屆村支兩委換屆中,楊俊森當選為村黨支部、村委會文書,日常的工作就是幫忙處理一些日常文件、報送材料、調解民事糾紛,為村民打證明、辦理事務、照顧孤寡老人等。他利用自己學習園藝的專長,經常到農戶家、枇杷園和茶園走訪了解村民的生產生活情況,和他們一起探討問題,相互學習。
發起“專業合作社”
綿潭村地處群山環抱的新安江畔,冬暖夏涼,終年云霧縈繞,雨量充沛,是全國聞名的“三潭枇杷”產地之一,出產的枇杷皮薄、肉厚、汁甜、營養豐富,并以早熟優質而聞名遐邇。所以,枇杷是綿潭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占村民年均總收入的70%以上,枇杷收成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村里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楊俊森到村里以后,在與村民的接觸過程中,發現村里的枇杷產業存在一些不足:缺乏技術指導與市場競爭能力;缺少技術培訓,信息不暢通,給生產、銷售帶來極大不便;此外也沒有充足的資金進一步發展枇杷生產,使枇杷生產陷入了瓶頸。
了解這些情況后,根據當前國家鼓勵、提倡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有關政策,楊俊森結合村里的實際情況,與村支兩委的主要干部協商后,發起成立“歙縣三潭枇杷專業合作社”,于2007年10月15召開了社員大會,隨后到縣工商局注冊成立了“歙縣三潭枇杷專業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后,對于綿潭村枇杷種植的產業升級起到了積極效果。一大批科技致富帶頭人被凝聚起來,廣大果農跟著他們掌握了大量生產技術,也積累了不少實際經驗。
從成立至今,村民們以合作社的名義,積極爭取資金支持,開展技術培訓,對外宣傳、拓寬枇杷銷售市場。合作社為果農辦了幾件實實在在的好事:
請來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縣科技局的農業專家到村里來,為村民開展“枇杷木虱的防治與秋季枇杷園的管理”講座,并帶來了一批農藥、高效化肥來村里銷售;以合作社的名義從縣農委土肥站申請得到了低價補助有機肥及免費救災化肥;2008年初冰凍災害之后,合作社組織果農在災后清理倒伏果樹、疏花疏果,并積極與上級部門聯系,上報災情,村里共獲得各項受災補助近11萬元;通過“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ACD)”及“新安江庫區移民項目”的資助,村里枇杷園內現有水泥進園道路近10萬米,標準化蓄水池近1500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