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企全面風險監管制度已初步建立
其實,國資委對央企的風險監管,在陳久霖中航油事件之后,就已經開始著手研究部署。
2006年6月27日,國資委出臺《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下稱《指引》)。據這位國資專家介紹,《指引》所稱全面風險管理,指企業圍繞總體經營目標,通過在企業管理的各個環節和經營過程中執行風險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風險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包括風險管理策略、風險理財措施、風險管理的組織職能體系、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和內部控制系統,從而為實現風險管理的總體目標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和方法。
《指引》所稱企業風險一般可分為戰略風險、財務風險、市場風險、運營風險、法律風險等五大類;也可以能否為企業帶來盈利等機會為標志,將風險分為純粹風險(只有帶來損失一種可能性)和機會風險(帶來損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并存)。
“《指引》強調的五大風險防范中,并沒有出現投資風險字眼,主要是因為投資風險主要表現在運營風險上,最后反映在財務風險上,同時也可能會觸及到法律風險,是一個綜合性內容。”這位國資研究專家向《中國經濟周刊》分析。
在2006年國資委下發《指引》之后,2008年6月28日,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又聯合發布了我國第一部《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基本規范共七章五十條,各章分別是:總則、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內部監督和附則。該基本規范將于2009年7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圍內施行,并鼓勵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業執行。
根據這一基本規范,執行基本規范的上市公司,應當對本公司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自我評價,披露年度自我評價報告,并可聘請具有證券、期貨業務資格的中介機構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審計。
“此次基本規范的印發,標志著中國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建設取得重大突破,也說明中國已經初步建立起中央企業高風險業務監管制度。”這位國資研究專家說。
謹慎投資并非不投資
據國資研究專家介紹,國資委對央企提出謹慎投資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針對海外投資并購;二是一些高風險投資,比如金融衍生品之類;三是央企主業經營之外的發展戰略投資項目。而這三類投資風險中,海外投資風險尤為突出。
據了解,中央企業目前在投資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在于擴張沖動較強,在超出自身能力的情況下,急于進行境內外項目投資和并購重組,債務負擔不斷迅速加重。
“去境外投資的央企,首先是要有風險意識,其次是一定要看準了再投,最后是收購之前一定要有周密的評估和風險防范的手段。”這位國資專家說,風險防范肯定是要做的,但要看怎么做。“國資委目前只監管142家中央企業,如何在經濟形勢不好的情況下讓這些中央企業經營不出現虧損,才提出要謹慎投資;但是謹慎投資不等于不投資,是要先瞄準,看準了再投資。”
這位國資專家還補充說,“不是說一提到風險防范了,所有投資都不投了。尤其是在現在金融危機整體形勢下,既有‘危’,又有‘機’,機會也是存在的。現在可能大家都比較慎重,在觀望,但現在正好是在低水平的時候,正是投入的時期,目前可以做一些戰略性投資。”
針對海外投資并購風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企業海外投資并購,首先不要泛政治化。泛政治化容易上升到民族高度、國家利益的高度,認為把國外企業吃掉了,是我們民族強盛的標志,如果參雜這樣一些因素,就不能冷靜地按照商業規律和商業形勢做商業決策;其次,政府要減少審批,讓企業自主去選擇投資。現在很多到國外投資的企業,由于政府審批太多,容易導致權力尋租和交易;第三是企業要改善自身的治理結構,要靠企業自身比如董事會來決策。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