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后強:“因為農民工他也是一種人力資本,資本它必須在流動在增值,所以他不論是流出去還是流進來,流回來它都是在流動,資本不流動它不會增值的這是一個基本的經濟學常識,他回來以后,他就把社會搞活躍了,社會就有生氣,人力資本就會增值,整個社會才會增加。
在采訪結束時,金堂縣縣長呂信偉告訴記者,金堂縣已經制定了2009年經濟增長的目標,其中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要達到9%以上,今年無論面對多少困難,都不會讓農民跌倒在增收路上。
“08年,我們全縣投資60多個億要增長的投資,09年投資100個億,它會有更多的更新的崗位被開發出來,我們對0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9%還是充滿信心,充滿信心。”
半小時觀察:讓流動創造價值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出現不少農民工提前返鄉的現象。這一方面反映出我們過去所依靠的勞動密集型兼出口導向型的產業模式,在全球經濟危機沖擊前的脆弱,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巨大的人口數字,決定了我們很難在短時間內轉變勞動密集型產業,而為了幫助農民工度過金融危機時的艱難,我們反而要加大這一產業的比例,以促進就業。
這個看似兩難的問題到底有沒有解決的辦法?其實,答案就在我們自己手里。客觀的說,大批農民工返鄉,也給我們傳遞出一個信息,中國經濟仍然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而且東南沿海地區的打工經歷,也讓這批農民工的勞動素質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他們依然是中國經濟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如果內地的中小企業也能像之前的沿海地區一樣,利用自身的優勢興旺發達起來,農民工們即使回到家鄉,他們仍然會給中國經濟帶來源源不斷的活力。而那些勞動力輸出大省,一方面承接了沿海地區轉移來的勞動力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另一方面也給沿海地區的轉型騰出了空間,提供了可能。
面對返鄉農民工,我們可以把這看成是一種機遇,而不僅僅是壓力和負擔。也許,中國經濟未來的腳步就已經從這張被打亂的時間表開始了。
(主編:周人杰 記者:李想 攝像:樊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