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土改”商機
和其他改革一樣,牽涉到數億人利益的“新土改”注定不會一帆風順,對于改革細節的討論也將繼續延續,但可以明確的是,“新土改”不僅屬于農民,也是很多企業乃至城市居民的商機。
最順理成章的是,“新土改”是屬于現代農業的機會。從小農經濟到大農業,土地流轉為農村土地集約化經營創造了條件。
曾任安徽鳳陽縣小崗村書記、村長的嚴德友如今經營著一個葡萄種植園,面積約200畝,其中大部分土地是經流轉到了他的名下。在這個角度來說,嚴德友已經是一個全新意義的“地主”了。
不僅個人可以成為“新地主”,企業同樣可以成為“新地主”。亞盛集團(600108)一年前開始實施“馬鈴薯產業化發展”項目,在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鼓勵土地流轉后,公司已開始從農民手中租賃土地,建成大規模生產基地,進行訂單式生產。公司目前在內蒙古鄂爾多斯種植了1000畝“大西洋”品種馬鈴薯,2009年將增加到2000多畝。
土地流轉除了有助于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外,在中國社科院農業發展研究所所長張曉山看來,流轉中介和金融服務機構也有望應運而生。“政策只不過給一個大的框架,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市場。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市場,怎么樣發育中介組織,構建一個什么樣的平臺,需要在實踐中探索。”
在房地產商的眼里,“新土改”也是一個商機。廣州維森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維倫對記者表示:“中央新政策帶來了機會:在不改變農業用地屬性的情況下,從事房地產的開發。”
2007年之前,維森在成都、重慶操作過類似的“農業地產”項目,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當時的項目主要是嫁接房地產和農業的“農家樂”:原先的山區土地經濟效益不佳,就有商人將土地經營權從農民手中轉租過來,依然是農業用地,先是苗圃場,種草、種樹,成為房地產的配套產業,經濟效益明顯改善;接下來與地方政府合作,開發農業旅游項目“農業大觀園”。其中既有農貿市場,又有體現鄉村特色的公園,還有農舍改造后建立的小別墅、農家樂。一塊原本種植農作物的土地經改造后產生了巨大的綜合效益。地方政府對此也很感興趣,因為拉動了當地經濟。
對房地產業傳統的理解通常止于住宅、商用物業、工業地產,而農業地產的商機可以存在于旅游地產、養老休閑、農產品貿易等多方面。對農業地產的開發既挖掘了土地的潛在價值、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又不改變耕地屬性、避免觸碰“紅線”,可謂效率與穩定兼顧。
中央新政給開發商指出了全新的道路。把房地產與其他產業進行嫁接的“復合地產”終于可以名正言順地進入農業。“實際上,中國的土地并不少,關鍵是利用率太低,農民缺乏經營頭腦。農業地產開發既能確保農業用地屬性不變,又能大幅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面對2009年,張維倫準備大展拳腳。除了耕種用地流轉、類似“大觀園”的農業地產開發以外,農民住房的升級換代也是張維倫的另一個目標,兩者還可以結合起來,由開發商進行整體開發。
“未來開發商應該‘農村包圍城市’。”張維倫總結道。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