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得見的手”缺失?
有人提出,國家可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選擇政策性業務的經辦銀行,商業銀行也可參與招標。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財金學院有關專家指出,這種方案也并非萬全之策,即便在德國、日本等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政策性業務也主要由政策性銀行經營。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在實現國家意志時,商業性金融這只“看不見的手”,往往需要政策性金融這只“看得見的手”進行配合和幫襯。
2005年國家助學貸款在部分省份流標的一幕,讓人們至今記憶猶新。當時,參與投標這項政策性業務的銀行少之又少,提出的風險補償金比例高得令人咋舌。山西一家商業銀行負責人表示,國家助學貸款屬于政策性業務,在社會信用不健全的現階段,按照傳統商業銀行的方式來運作,必然會受到冷遇。
況且,并非所有的政策性業務都適合公開招標。國家發改委一位官員表示,對于國家的重大政策性項目,如重大戰略項目、政治外交項目、關系國家安全的項目,單靠招標方式選擇承辦銀行,難以從根本上高效率地解決資金需求。
有關專家指出,轉型前的國開行早已不是一家傳統意義上的政策性銀行,籌資和放貸等運營都實現了市場化。如果國家下一步對政策性業務實行公開招標,國開行無疑是最有力的競爭者。他說,股份公司掛牌只是國開行轉型的第一步,轉型后的具體定位和功能設計,或許才是國開行改革的關鍵。
惶惑的政策性金融體系
1994年,我國成立了國家開發銀行等三家政策性銀行,分別承擔國有商業銀行分離出的政策性金融業務,具體包括開發性建設、進出口、農業等領域的政策性金融業務。
“但是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我國政策性金融體系的框架和發展思路,不是更清晰了,而是更模糊了,更令人惶惑了。”賈康表示。
“從我國目前情況看,我國存在很多落后地區需要加快開發、農業等弱勢行業和中小企業等弱勢企業群體需要支持,關系到民生問題的環境保護、醫療衛生等各項事業也嚴重缺乏資金融通渠道。所有這些情況都說明,我國現有的政策性金融機構不是多了,而是還少,遠不足以覆蓋國民經濟薄弱環節!彼硎。
財政部相關人士表示:“目前正在考慮向農業發展銀行和進出口銀行這兩家政策性金融機構增資,國開行轉型后的‘政策性金融空白’可能是由國家財政通過預算的方式直接進行資金的配置!
對此,有關專家則表示疑慮,他認為,財政資金從本質上說無法完全取代政策性銀行資金,這主要是因為財政資金先天具有的無償性,使其無法發揮銀行資金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更難以實現資金運用的高效率。況且,近期我國財政收入 “沖高回落”的狀況,也無法滿足以預算方式填補國開行轉型后的空白。
針對此前將新設一家政策性銀行的媒體報道,財政部人士表示:“無論怎樣改革,目前均不可能再增設另一家政策性銀行!
來源:經濟觀察網
    新浪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