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國內財經 > 中國行動應對經濟下滑風險 > 正文
三、借危機興改革,不斷增強我國銀行業的綜合競爭力
對于這次的危機的教訓,西方發達國家總結了很多,比如說過分地依賴評級機構、過分地依賴數量型的模型、模型定價機制的不對、流動性管理的欠缺、會計標準的不完善和親周期性、新巴塞爾協議的親周期性等。但是,除此之外,我想最根本的應該是5個問題。這5個問題不解決、不重視,對于這次金融危機和全球經濟危機的教訓的汲取是不充分的,還可能會重蹈覆轍。
其一,銀行與資本市場之間防火墻被所謂“金融創新”拆除,造成巨大泡沫和風險蔓延,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兩個輪子”同時失靈,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嚴重脫節。我們應當看到,這么多年來美國作為全球經濟的火車頭,經濟發展始終是建筑在銀行市場和資本市場這兩個輪子上的。因此,當一個輪子不轉的時候,另一個輪子還轉。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國大量銀行倒閉,但美國的經濟仍然可以茍延殘喘,是因為資本市場還在工作,人們仍然可以從資本市場拿到資金。同樣,7年以后,美國的銀行經過嚴格的監管和吸取教訓,信用危機已經成為了歷史,這個時候出現的1987年黑色星期一和星期五,股災來了,也沒有對銀行市場造成太大影響。所以,長期以來,美國就是借助于1929-1933年大危機以后的教訓,建立起來的法案,實行分業監管,在資本市場和銀行市場之間設立了一個防火墻,來避免風險的快速蔓延。但是自從1999年美國出臺金融服務業現代化法案,為鼓勵金融創新,把這個防火墻拆除以后,于是跨業和跨界的風險傳遞如火如荼。創新無度、風險不能控制、非銀行金融機構向銀行業金融機構、資本市場向銀行業市場、表外轉到了表內等等的問題,這些風險交叉傳遞,給全球金融體制帶來了深刻的隱患,極大地放大了系統性風險,并埋下了這次危機的禍根。對于這個問題,無論是我們的美國朋友還是歐洲朋友,他們的認識都是不到位的、不深刻的。所以,當我們告別上一次金融危機的時候,一定要想一想,有什么東西可以更科學、更完善地來替代舊的規則,而不是簡單地把這個體系丟掉再換一個新的。
其二,西方監管當局過度迷信創新的推動力與市場的自我調節力,對審慎監管的必要性認識不足,特別是在實踐中重視不足。這種意識不但在金融機構當中顯現,而且在監管中也顯現。我認為,監管崇尚自由金融主義是錯誤的,應當看到經濟在上升的階段,金融界的不審慎行為,靠自己的內控是不夠的,完全應當要靠監管者清醒的頭腦和反周期的及時行動,來糾正市場上不完整的做法。因為,市場的失敗是經常會產生的。
其三,就是杠桿率過高,已經到了過度的使用負債來投機經營的地步,這個是一個很大的教訓。我們強調銀行從事經營最重要的三條鐵律:(1)就是每一個銀行、每一個金融機構,包括投資銀行、商業銀行必須自己要有充足的資源。所有銀行業金融機構都必須在一個穩健的存款基礎上,來審慎地發展信貸和其他傳統業務,同時僅僅有限地利用資本市場的工具,而絕不能完全依靠資本市場的融資來支持銀行業務,來借短放長。因為所有在資本市場上的工具的波動非常大,流動性風險很高。這種模式絕不可以作為銀行和金融機構審慎經營的基礎。(2)所有機構在組織業務運行的時候,最起碼一定要記住三件事:一是要有審慎的和比較高超的風險管理技能;二是必須要有充分的審慎的經營理念;三是做任何事情都必須要有徹底的盡職調查。對于金融創新,一定要做盡職調查。(3)任何的金融機構,它的董事會和最高層,必須在整個組織、運行的過程當中,對于風險和內部控制要有高度的責任心,要履行兩個職責。因為董事會和管理層有受股東托管的責任,必須要履行審慎的管理職責。而美國和西方的金融機構的董事會,在履職的過程當中恰恰忽略了這個職責。這些教訓,既不是簡單的模型、評級機構的問題,也不是巴塞爾新資本協議、會計準則或者流動性管理的問題。那些問題,必須完善,但都只是技術性的問題。我說的這些問題,直到今天監管當局仍然是盲目的和尚未深刻認識的。這些問題不解決,經濟和金融就不能真正復蘇。
其四,忽略了對于金融機構激勵機制的監管問題。對此,我們認為是必須監管的。這并非意味著由監管者來直接決定高管層的具體薪酬,而是要通過監管確保每個金融機構的激勵約束機制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和持續性。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金融機構的業績是需要持續的,它的風險和成本核算也是持續的,不是當年能暴露完畢和算完的。舉個例子,一位高管某一年業績突出,機構給他2千多萬美元的高薪,結果最后他一味追求業績使整個機構陷入巨大的風險中。最終機構破產了,但這位高管憑借2千多萬美元的收入,還能逍遙余生。因此,支付薪酬不能僅僅根據短期的業績來考察,業績考核要考慮風險暴露時間的因素,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同時,薪酬水平的決定不能僅僅從某個盈利部門的短期成本和業績上考核,要從整個機構的成本和風險來考量,加上這個團隊的貢獻因素來考慮。對于這個問題,西方監管者至今還認為這只是市場的事情。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訓。
其五,危機處置的方案帶有根本性的缺陷,使我們“信心”和“信任”短時間內難以恢復。(1)救助方案要有寬泛的視野。以美國的救市方案為例。美國的救助方案,幾經周折,艱難地通過了參眾兩院的批準。這個方案,最初是用于救金融的,但后來發現不能啟動用于救金融,而應該救經濟,因為救經濟才能保證就業和防止全面下行。于是準備調整方案用于救經濟,但發現不可行,然后出現了花旗銀行的問題,于是還是用該方案來救金融。短短的幾個月當中,很好的救市方案幾經反復,F在同樣的情況又出現在汽車產業上,大家又開始爭論能不能救汽車產業的問題,造成了新的信任危機。所以,救助的本身決策者一定要有一個寬泛的視野。(2)處置危機要有系統性。這就像建筑工程一樣,不能今天討論梁,明天討論瓦,后天討論玻璃窗,那么整個系統是沒有用的。(3)處置的手段和措施出臺要有順序安排。措施有了,執行的孰先孰后,擺錯了效果是不同的,成本也是巨大的,應該要合理安排,否則事倍功半。現在美國和西方在對金融危機的處置過程中,在這三方面都出現了很大的失誤。這就是為什么長期以來我們的“信心”和“信任”回不到市場上來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進行以上分析,我的心情很沉重。我們如果不能汲取這些教訓,就會拖延這場災難的結束時間。當前,我們要在認真總結他人的教訓的基礎上,借危機興改革,苦練內功,做實工作。
第一,進一步加強體制、機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F在對于我們來講,是加強體制機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的最好時機。這場危機使中國銀行業真正認識到加強機制體制的建設、完善公司的治理的必要性。比如,現在是我們督促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董事會進一步完善和發揮自身職能,科學設計內部決策和報告程序、完善科學的激勵約束機制和管理流程的最好時機。
第二,堅持嚴格的跨業監管、跨境監管。要保持銀行系統和資本市場的適當隔離,發揮銀行體系和資本市場之間的防火墻作用。鑒于市場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我們需要繼續堅持銀行系統和資本市場的適當隔離,防止風險在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之間相互傳遞。如果兩個市場之間沒有適當的防火墻機制,資本市場的崩潰會對銀行體系造成嚴重的后果,危及廣大存款人的根本利益。
第三,加強對金融創新整個工作的監管。要真正發揮金融創新分散、化解金融風險的作用,要真正合理地使用金融創新為實體經濟服務,就需要在堅持創新、鼓勵金融創新的同時,加強科學的監管。我們的銀行在通過新產品轉嫁風險方面的技術水平還有待于探索和提高,同時投資者對金融創新產品的風險認識不足,亦處于學習階段,監管者有責任、有必要促進銀行業人士對投資者進行必要的教育。本次危機表明,由于沒有人能全程跟蹤金融衍生品的風險轉移,隱藏于高杠桿和復雜結構之中的風險變得更隱蔽,這類產品開始“毒性發作”的時間也無人知曉。因此,作為審慎監管者,我們一方面鼓勵銀行創新,在新的領域開發新業務,另一方面要樹立穩健的創新原則,堅持“成本可算,風險可控,信息充分披露”,要在確保金融穩定的前提下開展金融創新,即強化良好的公司治理、風險管理和IT系統支持。除此以外,我們還應對金融產品的從設計發放、銷售與客戶管理整個演進過程進行持續地評估與檢查,確保銀行與客戶都適時了解產品的系統性影響和變化情況。
第四,堅持傳統有效的最基本的監管原則和手段。盡管風險的起因與蔓延總是紛呈變化,但其內在基礎卻是一成不變的。危機時刻往往促使我們重新思考風險管理的基礎,即關注銀行機構的公司治理、資本充足率、大額風險暴露管理、傳統的流動性管理、不良資產監控、撥備覆蓋率和透明度建設。
第五,加強人才隊伍的建設。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時機加大我們隊伍的建設力度。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形成一個吸引人才、培養人才和充分發揮人才作用的機制,下大力氣培養好從業人員隊伍,貼近市場,有引導地讓他們經受鍛煉和考驗,切實提高銀行經營管理和應對復雜問題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才有可能提升中國參與全球化經營和國際監管與合作的力量和力度,推動我們的國際預警系統的建設。同時,不斷提高監管的有效性,提供一個銀行業外部運作的良好環境。
女士們、先生們,今天我們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中國的銀行業既完成了一個階段的改革,又開始了新的征程。現在危機帶給我們很大的機遇,使我們在這個關鍵的時刻,能夠更好地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總結經驗,進一步地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來推動中國銀行業的健康發展。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我相信,只要我們抓住了機遇,迎難而上,扎實工作,認真實踐我們的科學發展觀,經過了這場風雨的中國銀行業,一定會擁有更加輝煌的明天。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