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漸進式改革
原研藥和仿制藥的價差縮減勢在必行。但RDPAC認為,目前中國原研藥的價格總體而言較為合理。目前的價差,不是原研藥價格過高,而是部分仿制藥價格太低。
數據顯示,中國原研藥出廠價格是發達國家的50%,是亞洲新興市場價格的70%。由此可見,原研藥的絕對價格并不高,但國內藥品市場近75%為仿制藥,無序競爭加劇了仿制藥企業之間的價格戰,又經歷了發改委24次降價,中國仿制藥的質量參差不齊、價格差異懸殊。
蕭滋杰對記者表示,縮小二者價差的方式應該是提高有質量的仿制藥的價格。
“質量高的仿制藥的價格應該提上來,而不是一定要讓原研藥降下去。”他表示,原研藥的單獨定價政策對提高藥品質量和產業的創新研發具有推動。單純的降價既不解決問題,也不利于鼓勵企業提高質量意識、重視藥品安全生產,更不利于鼓勵研發和創新。
他一再強調,原研藥在處方藥中只占10%的份額,不是解決藥價問題的關鍵。希望政府能夠繼續保持原研藥單獨定價政策。
“如果真的把原研制取消的話對我們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他坦承,畢竟原研藥在跨國藥企的產品中占據30%以上。如果政府要做任何改變,希望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能夠允許我們參與的一個過程”。
高價藥侵占醫院市場?
“以藥養醫體制下,原研藥單獨定價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外資藥在醫院尤其是三甲醫院的份額進一步擴大,加大了老百姓的負擔。”一位內資藥企的負責人表示。
2007年十六城市典型醫院購藥領先廠家中,前10位中外資合資企業有8家,占全部用藥金額的16.9%,前20位企業中,外資、合資企業有13家,占全部用藥金額的21.3%。
業界普遍認為,由于醫院15%的藥品收入加成政策,高價藥在醫院更受歡迎,合資和進口藥商在大醫院的份額不斷上升。
但蕭滋杰否認了進口藥的銷售份額不斷提升的說法。
他告訴記者,合資進口藥的銷售額、銷售量上升是事實,但是在整個處方藥市場的比例并沒有上升,甚至略有下滑。
根據權威醫藥咨詢機構IMS的數據,過去5年中,進口藥和合資藥在整個處方藥市場的比例幾乎一直維持在30%左右,并略有下滑。跨國藥企在三級醫院的銷售的確增長很快,但國內藥企在二級及以下醫療機構的增長與之持平。
對于醫院15%的藥品收入加成,蕭滋杰稱,支持政府逐漸降低藥品的加成,實現零差價,這對醫藥企業并無負面影響,但政府必須要加大對醫院的投入。
一位參與發改委藥品價格討論的專家告訴記者,發改委也在醞釀采取順加作價和等額加價相結合的混合定價政策,即低價藥采用15%的順加作價。而藥品價格一旦高于某一標準,將采取等額加價以遏制藥價虛高。比如采購80元和60元的藥品,二者同樣加價6元。
對此,蕭滋杰指出,如果從實際效果來講差別加價更加可行,但從長遠來說,政府加大對公立醫院的投入實現零差價,是越快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