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國內財經 > 中國行動應對經濟下滑風險 > 正文
警惕投資與消費增長背離
除了具體的政策建議,學界對當前的刺激經濟政策也提出了警示。
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提醒說,國家的4萬億方案一宣布,各地紛紛報出投資計劃,合起來大概有18萬億的“盤子”,“要防止草率決策”。
成思危根據目前財政支出、銀行儲蓄和準備金率等因素分析認為,政府和銀行可拿出來的錢并不多。“社會的投資能不能帶動?這需要思考。”
此外,還要警惕投資與消費增長脫離,并對市場原則形成“傷害”。
“從過去十年看,擴大內需的結果更主要的體現在國有投資增長和擴張方面,最終消費比重不升反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高尚全稱,此輪擴大內需,要吸取十年前的經驗教訓。
從內外需結構看,1997年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為34.2%,凈出口占比為4.3%,2006年這兩項指標分別為66.9%和7.5%。
“雖然不能由此就簡單斷定中國經濟過度依賴外需,但至少表明近10年來內需增長相對于外需而言是緩慢的。”高尚全表示。
而從國內需求看,1997年最終消費和資本形成占GDP的比重分別為59%和36.7%。2006年這兩項指標分別為49.9%和42.5%。1997年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為45.2%,2006年下降為36.2%。
“這種情況表明,即使人們不同意投資擠壓消費增長空間的說法,至少也意味著投資在相當程度上與消費增長是脫離的。”高尚全稱。
“因此,擴大內需要和改善民生結合起來。”高解釋,這次國務院出臺的十大措施中,在保障性住房、醫療、教育、基本養老等若干方面都作了相應安排,并強調要著力擴大消費需求,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體現了中央高度重視民生問題及其在結構調整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高尚全還提醒,要在理論層面澄清宏觀調控和市場經濟的關系,警惕政府投資擴張中可能出現的“體制復歸”。
“擴大內需并非像一些觀點認為的那樣,是對市場經濟的否定。不能由于緊急或危機狀態下必須采取一些特殊政策而否定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方向。”高尚全強調。
為此,高尚全建議,當下各級政府政策要在“如何撬動市場力量作為考慮的重點”。對于短期不得不直接介入市場的行為應避免過度干預,甚至取代市場,同時也要考慮經濟運行恢復常態時的“淡出”安排,要有個退出的機制。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相關專題: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