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而,在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眼中,中國政府新的積極財政政策與1998年相比,不僅規模更大、涉及面更廣、速度更快,還同時彰顯出新的動向。
劉尚希指出,從目前財政刺激方案的六大投向來看,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村民生工程和農業基礎設施,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生態環境建設四個領域的投資,都具有明顯的公共支出的特征,占比更多的是公共財政必保和公益類項目。
而鐵路、公路、機場等領域的投資,雖然可以通過市場化方式吸引一部分民間資本的參與,但整體來看,仍然屬于基建投資,因而也大部分需要政府買單,有助于通過公共支出來帶動私人消費的支出。
“這將減少由于政府包攬過多而擠占市場空間現象發生的概率。”劉尚希說。
不過,劉尚希也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一方面,在現行投資體制、審批制度之下,劉尚希擔心國債投資項目安排“基層化”現象難以避免。
統計顯示,1998-2002年安排給地方的資金占全部國債投資的比重為70.4%,涉及項目3萬多個,共投入國債資金1054.7億元。
另一方面,財政收入加速下滑的情勢下,劉尚希提醒決策者在化解經濟領域風險的同時,還要注意避免引發更大風險。
在劉看來,赤字財政是“雙刃劍”,政府通過發行長期特別建設國債的方式大規模配置資源,有利于帶動百姓的消費信心。但如果最終無法真正拉動國內消費需求,而同時政府債務出現急劇上升,形成負擔,反而會拖累經濟以后的增長。
“這是一場戰爭,我們只能贏,不能輸。”劉尚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