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莊穎
“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出臺已逾兩周,在最初的震撼過后,人們的目光焦聚在“4萬億”從哪來、如何花。而兩周來圍繞“4萬億”的動作和聲音也從未停止。
國家發改委在今年四季度新增1000億元中央投資,各中央部委、省級政府也紛紛公布了相關的刺激經濟計劃。據申銀萬國證券不完全統計,20余個省市公布的投資計劃已達18萬億。
與基建項目紛紛啟動、企業優惠措施頻頻出臺相應的是,拉動居民消費需求的聲音愈加強烈,相關政策呼之欲出。
如何借“4萬億”之機,在保持經濟景氣的同時,推動社保、醫療、教育、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問題的進步,真正惠及于民,亦成為“4萬億”的挑戰。
11月25日,本報記者專訪了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教授。作為中國改革和經濟政策的觀察者和研究者,他根據自己長期對亞洲尤其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數據分析和觀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張軍認為,拉動消費需求是一個長期的任務,短期內,對消費支出的補貼比直接補貼居民收入更為有效。“我覺得現在補貼老百姓買房子,就是增加消費的最好辦法。”他特別提出要滿足普通人群對住房的需求。
他指出,企業的減稅、對社會公共事務如醫療教育的補貼,都應該在“4萬億”中體現。而“4萬億”不應該覆蓋那些沒有效率的、需要關掉的企業,產業結構的調整還是必須進行下去。“項目如何監管、相關法律如何跟上,也要得到重視。”
買房補貼是增加消費的好辦法
《21世紀》:最近,“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的一些具體實施舉措相繼面世,尤其是那些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很快被推出,你在這方面有些什么觀察?
張軍:就目前的計劃看,對照“十一五”規劃,基本上都是“十一五”規劃要花錢的地方,現在還是那些地方,軌道交通、醫療衛生、教育、農村基礎設施等。
其實財政支出,在西方很少是公共投資的支出,大部分是用于消費型的支出,再加上減稅、補貼,關鍵問題是你要把這些項目想清楚。
《21世紀》:現在很多人寄希望于消費的拉動,你怎么看?
張軍:現在很多人把兩個問題混在一起了,是要擴大內需,還是要擴大消費需求。
我認為,在中國擴大消費需求是一個長期任務,短期解決不了。如果說要提高內需,那是可以做到的。從中國過去十幾年的經驗看,消費是穩定的,沒有大起大落,所以你花這些錢對消費不會有特別大影響。
從90年代后期到現在,由于個人購買商品性住房成為主流,老百姓的大部分消費其實都轉換成了住房消費。
現在有些人說,居民消費占比在相對下降,我覺得問題沒那么嚴重。居民消費并沒有收縮,絕對量每年還是在增加,只是投資上升得快,消費占GDP的比重在下降。重要的原因就是現在處在城市化和房屋商品化階段,大家有很多錢存在那里是集中起來用于購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