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李途純的談判已經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有公司明確愿意接盤。”上述知情人士透露,李途純接觸過的6家企業,除了聯想外,還包括深圳航空、上海大光明集團、臺灣統一企業等。
“而最后簽約的,卻不是這6家企業中的任何一家,而是一家香港的PE,屬于香港較知名的投資公司。”該知情人士表示,這家香港公司開出了不錯的條件,答應注資,只要部分股權,并且,制定了詳細的上市計劃表。
但李途純的拯救方案未能奏效,“這個方案被三大投資銀行給否決了”。
“很顯然,如果答應上述方案,李途純依然將會掌控整個企業,但是三大投行已經對李途純沒有信心了。”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尷尬的投行
對于三大投行來說,驅逐創業者李途純、控股太子奶,也屬尷尬之舉。
一位投行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投資機構一般很少會控股實業,因為,風投不懂企業運營,且控股后創業者的責任感會下降,降低企業的效率,所以,投行一般都希望是第二大股東,享受著穩定的超額回報。
在這位人士看來,當初三大投行入股太子奶時,并未打算控股,雖然,雙方簽署了對賭協議,但主要想獲得財務回報。
譚孝敖此前亦公開表示,投資方設置對賭協議的本意,基本上是希望對方贏,因為企業贏了,企業價值會更高,投資者獲得的利益會更多。而企業輸了,投資者雖然獲得了更多的股權,但并不一定就能獲得更多利益。
但從2006年末進入太子奶后,對李途純較為粗放的管理模式,三大投行一直難以適應。
“李途純很大方,也很講義氣,但管理比較粗放,財務意識不強,這與一直熟悉西方企業管理模式的投行們的理念和思維模式差距較大。”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而李途純一直信奉“跨越式”的發展,則讓企業徹底陷入了泥潭。據了解,李途純在談及公司戰略時最得意的兩句話就是:“10年銷售額過1000億”,“進入世界500強”。
“李途純的心比天高,你看看企業辦公樓就知道,一邊是仿天安門建的,一邊是仿白宮建的,并且所有的房子全用大理石建造,用這種心態來發展企業是很可怕的。”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而投行的進入,讓李途純的信心更加膨脹。
為了早日實現在美國上市的目標,李途純在“三年內每年100%增長率”的目標下,不斷加大各種基建投資,但卻缺乏成本意識。至2008年6月份,太子奶的問題終于暴露:因為資金鏈危機,其全國的工廠已處于半停產狀態,開工率不足25%,而員工的工資至今已被拖欠了5個月之久。
“太子奶所面臨的惡劣的財務狀況,李途純的債務壓力,讓他最后徹底向投行妥協了。”該知情人士表示。
譚孝敖的難題
在李途純之后,全面接管太子奶的三大投行,啟用了譚孝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