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海外并購都是出于自身的發展,是企業自身戰略需求,從大方面談,海外擴張有利于資源控制,承擔國家發展的戰略職能”
《上海國資》記者 張一潔
2008年9月26日,中石化集團下屬全資子公司——國際石油勘探開發有限公司,與總部位于加拿大的油氣公司TanganyikaOil達成協議,以每股31.5加元(約合人民幣207元)的價格收購其全部股權。此舉意味著我國第一煉油巨頭在TanganyikaOil的收購戰中勝出,預計中石化此次收購將花費人民幣136億元。
對此,中石化集團方面表示,這一交易是中石化集團成為一家多元化的全球資源供應商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眾所周知,中石化集團上游資源不足,煉油業務中約80%油源需外購,在國際油價高漲的今年,上游短板更顯突出。該集團一直醞釀擴大海內外資源,以彌補上游業務的短板。
事實上,中石化并購TanganyikaOil只是近年來央企海外并購案例中的冰山一角。資源行業央企的雄厚實力,決定其在跨國并購浪潮中領頭軍的角色;而其成敗經驗,亦是國內雄心勃勃的追隨者們可資借鑒的“它山之石”。
全球并購浪潮
外資在中國并購市場上興風作浪的狀況在2007年有所改觀,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企業競爭力的提高,這一年中國企業海外并購亦風起云涌。中國企業正在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雙向互動式的并購浪潮或成為未來主流。
2007年,金融業成為支撐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脊梁。進入2008年,則另有一番景象,資源行業央企成為此輪中資海外并購的焦點。中國3大石油巨頭——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海油在前三季度均有大手筆操作。
2008年7月.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同意斥資41.8億美元收購PetroKazakhstan Inc.,收購價格為每股55美元。PetroKazakhstan總部位于加拿大亞爾伯他省的省會卡爾加利市,其業務在哈薩克斯坦,并在加拿大、美國、英國、德國和哈薩克斯坦上市。中石油是在擊敗了由印度國有石油天然氣公司旗下國際子公司和印度鋼鐵大王、億萬富翁拉克什米.米塔爾擁有的一家合資投資企業的競標之后贏得這場勝利的。
7月7日,中國第三大石油巨頭——中海油旗下的油田服務企業——中海油服亦證實了一樁盛傳已久的收購案:計劃斥資25億美元,要約收購競爭對手Awilco Offshore ASA,一家在挪威奧斯陸上市的油田服務公司。
8月,中國石油或將完成迄今為止其涉及金額最大的海外并購,計劃收購母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持有的一家國際合資企業的50%股權,交易價值為118億美元。據悉,此次收購的這家海外公司資產為CNPCExplorationandDe-velopmentCo.,其主要資產是位于哈薩克斯坦的中油國際哈薩克斯坦石油公司,該公司2007年原油產量超過1000萬噸,相當于日產量20萬桶左右。
“推動資源行業央企進行海外并購一方面因為國內市場飽和迫使企業開拓海外市場、國內資源短缺使得企業到國外開發資源,另一方面國家外匯儲備充裕能對企業海外并購提供支持。”上海勝道投資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邱紅光對《上海國資》表示。
戰略意義
與2002年平均價格相比,目前國際市場原油期貨價格上漲了近2倍,鋁價上漲了1倍,銅價上漲了3倍。在全球資源價格上漲的背景下,央企從自身產業布局考慮,積極向上游延伸,加快國際化進程,加速了走向國際并購市場的步伐,通過海外并購取得一些世界資源性礦產的定價話語權。全球化的競爭壓力迫使越來越多的央企展開海外大規模并購,打造全球競爭平臺。
伴隨工業原材料和能源等價格持續上漲,國內企業越來越注重上游產業鏈的整合。經濟的高速發展,需要大量的石油、天然氣、鐵礦石等大宗商品,由于國內資源相對匱乏,中國的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去年我國鐵礦石的對外依存度已經達到51.1%,而原油的依存度也逼近了50%。沒有資源難免受制于人,中國企業海外找礦、買礦的力度正在加大。
據預測,到2020年,中國發展必需的45種大宗礦產資源,將只有6種能夠自給自足,全國現有的銅礦儲量則僅夠使用10年。數千萬計的企業如果僅僅在國內進行競爭,將難以獲得足夠的資源支撐,因此必須在全球范圍尋找資源。據了解,中國的能源需求量一直在大幅度增加,預計到2020年,年平均增長率將達5.5%。國際能源機構預測,到2030年,中國的能源需求將占世界能源需求總量的1/5。
“大多數央企海外并購都是出于自身發展的需要,是從企業自身戰略需求角度出發,利用這些優質資源,央企的國際競爭力將得到很大提升。中鋁介入兩拓合并是為爭取產業內部的話語權,中鋼收購中西部公司是為了鐵礦石上游安全和持續穩定供應,對Midwest的收購是中鋼國際化發展中重要的一步。”
“企業海外并購都是出于自身的發展,是企業自身戰略需求,從大方面談,海外擴張有利于資源控制,承擔國家發展的戰略職能。”邱紅光對此作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