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國內財經 > 反壟斷法8月1日實施 > 正文
投資者報(記者華強)“目前,100多家城市商業銀行都在進行重組改制,單個來看,外資控股似乎問題不大;但一旦控股家數多了,就會存在金融安全隱患。”8月初,剛剛完成引進國內戰略投資者的廊坊市商業銀行董事長兼行長關景春對《投資者報》表示。
外資控股威脅金融安全
當前,由外資控股(第一大股東)的中資銀行有4家,分別是深圳發展銀行、廣東發展銀行、北京銀行及營口市商業銀行。8月1日,《反壟斷法》正式實施。其中,經營者集中(即并購、參股)將由商務部新近成立的反壟斷執法局進行審查。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丁志杰認為,這“為維護金融安全提供了法律基礎”。
此前,外國資本參股中資銀行,由銀監會根據“審慎監管”的原則進行準入審查,單個機構的入股上限是“不超過20%”。除了國家確保“絕對控股”的幾家大型銀行外,國內其他商業銀行股權一般較為分散,對外資許可的20%的持股比例,足以成為一般中型銀行特別是小型的城市商業銀行的控股股東。像北京銀行、營口銀行,引進的境外戰略投資者荷蘭國際集團(ING)、馬來西亞聯昌國際,均坐上了“第一大股東”的寶座。
關景春認為,要防止外資通過對金融的過度控制,達到對中國經濟命脈的滲透,中國銀行業引進外資“比例要適度,不能讓外資控股”。
此前的問題是,銀監會手中的“尚方寶劍”僅僅是單個的比例限制,審慎監管的審查,更多的也是對對方資質的審查。在準入的宏觀把控上,銀監會確實力不從心。而反壟斷,正好側重于宏觀層面。《反壟斷法》第27條明示,審查經營者集中,應當考慮“經營者集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 該法規定,“經營者通過取得股權或者資產的方式取得對其他經營者的控制權、或者能夠對其他經營者施加決定性影響”的行為,事先必須上報反壟斷執法機構,進行“經營者集中”審查。
“一審”變“二審”
反壟斷審查,內外資一視同仁。今后參股國內銀行形成控股地位的,首先要由商務部反壟斷執法局“一審”,通過后再由相關監管部門“二審”。
目前來看,金融安全還沒有受到很明顯的威脅。由于國家控股的大型銀行,在中國銀行業體系中占據了半壁河山,因此,外資控股的中資銀行以及在華外資金融機構,從金融資產的比例上看并不大。“但市場格局會發生什么變化,我們更應該關注整個行業的態勢。”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
郭田勇說,現在外資控股的銀行僅有幾家,并且都是中小型銀行。但如果以后外資控股逐漸增多,我們的反壟斷審查肯定就會更嚴。無疑,“《反壟斷法》對中國未來的金融安全、經濟安全增設了一層保護”。
業內人士指出,美國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就通過專門立法,禁止外國銀行在境內吸收美國居民存款,禁止外國銀行加入美國聯邦存款保險系統;不支持外國銀行收購、兼并或控股美國銀行等。通過該項法案,美國成功地把外資銀行排斥在銀行業的主流業務之外。此前不久,“美國以‘工行、建行同屬一個大股東中投公司’為由,阻撓二行在美設立分支機構,其實就是美實行本國金融保護的明證。”上述業內人士指出。
金融開放和市場化并不表示一個國家的銀行由外國資本控制為前提。據業內人士介紹,阿根廷較早推行金融全面開放,允許外資控股本國銀行,甚至主動出讓銀行國有股本。但外資在阿根廷銀行控股超過一半的時候,“恰好”阿根廷發生了“金融危機”,整個金融體系接近崩潰。
《反壟斷法》實施,尤其是對“經營者集中”進行審查,無疑對確保國家金融安全具有積極作用。“《反壟斷法》針對壟斷而非外資并購,但經濟安全防火墻的功效還是相當明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丁志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