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負資產”現象未成規模
不過,盡管目前國內熱議“負資產”,《瞭望》新聞周刊從監管機構了解到,“負資產”現象還未形成規模,“目前風險處在可控范圍。”比如,針對外界“深圳房貸壞賬超千億元”的說法,深圳銀監局表示,深圳銀行包括房貸在內的全部壞賬余額估計不到1000億元,其中開發貸款的壞賬率目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根據人民銀行深圳中心支行發布的消息,到今年3月末,深圳全市個人住房不良貸款余額為13.36億元,比去年末增加了0.81億元。房貸不良率為0.58%,比去年末僅上升了0.04個百分點。
“中國目前不可能出現大規模的負資產家庭。”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近日分析說,從目前中國的住房按揭管理制度來看,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的首付比重在30%以上,而根據國家統計局6月份最新數據,國內房地產市場的價格,不僅沒有下跌,反之還在上漲,盡管漲幅回落。因此,從總體上來講,中國目前出現大規模負資產家庭的條件還不具備。
有專家也指出,“中國房價整體下跌30%的可能性極小,像深圳這樣較大下跌幅度的城市目前是極個別現象,所以絕大多數房子都不會淪為負資產,大規模‘斷供’也不可能發生。”特別考慮到國人往往將房子作為安身立命的寄托,即使成為負資產,多數人也不會選擇“斷供”。事實上,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香港逾10萬負資產家庭中,真正“斷供”的很少。
采訪中,李瑛也告訴本刊記者,“不是萬不得已,我并不愿意選擇不還貸,因為這意味著以后我的信用記錄會留下污點,無法享受銀行的貸款業務,甚至連信用卡都辦不了。”如果銀行起訴,她只能辭職回家。
據本刊記者了解,業主不還貸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有些高位入市但目前又未收樓的業主想通過不還貸逼迫銀行向開發商施壓,希望后者能夠給予他們補償;二是炒房者不堪多套住房的利息重壓,被迫放棄保值增值條件不太好的房產;三是業主覺得確實房子價錢跌得太多,物無所值,主動放棄房產。這當中,第一種、第二種情況是主流。
就此,長城證券行業分析師劉昆認為,負資產對于自住購房者而言,主要是一種心理概念,因為不管是漲是跌影響都不大,“負資產真正影響的是那些有多套住房的炒房者,他們不堪利息重負才可能不還貸。”
而且,目前形成的“負資產”議題,易憲容認為不排除有開發商出于以此“威脅政府松動現行的貨幣政策”的目的。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也擔心,“開發商的貸款數額遠大于購房者貸款,個別房地產商還存在假按揭現象,隨著市場降溫,一旦樓盤無法及時出售實現資金回籠,開發商更有可能出現資金鏈斷裂導致壞賬的情況。”
風險仍需警惕
盡管大規模的負資產和“斷供”現象并未出現,但這并不意味著沒有風險。深圳大學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國世平對本刊記者說,國內銀行在住房貸款方面呆賬壞賬情況不算太壞,這主要是與美國次貸相比,“中國的住房貸款主要是給優質客戶,也就是說,國內購房者的經濟條件和還款能力都比次貸客戶高,所以還沒有出現大問題。但這不等于銀行違規放貸沒有風險。如果房價繼續下調,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將迎來客戶違約高峰。”
事實上,由于去年按揭房貸市場火爆,一些銀行放松房貸的執行標準,向一些不合規定的購房者貸款,放大了風險。李瑛告訴本刊記者,“當時買房時,交納的是一成首付,另外一成由開發商墊付,銀行很快就批下按揭,完全沒有質疑。”今年5月,深圳銀監局根據反映的問題,一成首付的行為才被叫停。
據本刊記者了解,盡管國家三令五申,要求銀行嚴格執行相關房貸政策,但一些銀行還是違規操作。深圳市寶安區新安湖業主鐘先生向本刊記者介紹說,“今年2月我買了這套118平方米的住房,按照規定要交3成首付,我告訴中介自己的經濟能力只能支撐首付2.5成,結果銀行也照常批下來了。”
對此,深圳市社科院城市營運中心主任高海燕告訴本刊記者,“在當前樓市持續調整的情況下,銀行應當嚴格遵循國家二套住房房貸等政策,以減少風險,保證房貸資金安全。對于那些違規放貸的銀行,監管部門應加大查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