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納斯達克:成功最關鍵的因素就是重視上市企業的成長性
創業投資給成長中的中小企業帶去了怎樣的變化,不過,創業投資企業畢竟力量有限,深圳創新投資集團算是目前國內資本規模最大、投資能力最強的本土創業投資機構,它的可投資能力也不過60多億元,和創業投資比起來,創業板市場是個強勁得多的企業助推器,更多的社會資金可以通過創業板注入給企業,那么,創業板究竟如何創造烏鴉變鳳凰的奇跡呢?再來看看全球最成功的創業板市場——美國納斯達克。
走進納斯達克北京代表處,記者首先注意到的就是墻上的一張張照片,這都中國公司登陸納斯達克后的慶祝照片,截止目前,已有59家中國企業在這里上市交易。
納斯達克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徐光勛:“他們來的時候都是很小的規模,比如百度來的時候大家都知道,它的每股收益率才24美分,那么現在是三百多美元,那么他就是借助這樣的平臺拿到了自己的錢,做了自己的事情,同時得到了資本市場的認可,所以我覺得這個對于任何一個中小型企業來講,都是提供一個平等的機會。”
創設于1971年的美國納斯達克是全球第一家專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股票交易市場,也是全球創業板的鼻祖,經過三十年的快速發展,今天的納斯達克已經成長為全球最大的股票交易平臺之一,實際上縱觀全球創業板發展歷程,因經營困難而不得不關閉的案例不在少數,那么納斯達克是怎樣成功的呢?
徐光勛:“過去三年虧損的企業照樣可以到納斯達克上市,這樣的例子國內很多業內人士都知道,所以有時候有人問,那你們不是垃圾股嗎?看過去的話好像是,但是我們看的時候不是光看過去的那一面,過去是過去,但是我們要看一下未來,未來的三年會怎么樣。”
徐光勛認為,納斯達克之所以成功,最關鍵的因素就是重視上市企業的成長性。針對中國證監會前不久出臺的《創業板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徐光勛建議,即將開設的中國創業板準入標準應該再靈活點兒。
徐光勛:“我自己覺得就是上市標準那些如果是針對創業板企業的話,我覺得似乎門檻稍微高了一點,如果我能冒昧地講,比如創業板討論稿中它的要求,比如企業一定要存續三年的那個標準,我自己覺得有點‘過分’了,因為有時候中小型企業能夠到創業板企業的特點,就是早期成長期它確實沒有利潤的,但是它的爆發力很強,這個也在納斯達克得到了證實,而且講到行業,有些專門以研發為主的企業,比如醫藥企業等,它的研發期很長,你要求它三年,也許五年都沒有業績,但是它需要資本市場的資金怎么辦。”
記者:“其實我們不是覺得門檻高,而是標準要更靈活一些。”
徐光勛:“我覺得你提出這個對應該是不僅有一個規定,而且是怎么靈活掌握一下。”
光有好的企業是遠遠不夠的,一個市場還需要有足夠的錢。目前納斯達克的股票市值不到紐交所的四分之一,但交易量卻超過了紐交所,相比主板市場而言,創業板總是充滿了更多的風險,那么納斯達克究竟又是靠什么取得了投資者的青睞呢?
徐光勛:“我覺得從納斯達克的經驗教訓來說,首先市場監管體系完善的情況下,有一個市場參與人,英文叫market participator,實際上指的是造市人,在二十四小時進行買賣,他們在做莊,做市,那么這部分人他們的素質和能力決定了這個市場的深度,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定的流動性的話,我覺得好多上市公司即使上市后,交易量不活躍直接影響到上市公司價格的實現,股東們想實現他們利益的時候也實現不了,縱觀世界各地創業板各種類型的市場時,要看那些市場能不能做到這一點,如果做不到這一點的話,我覺得一開始也許問題不大,但是時間長了,很少有上市公司喜歡到那種地方去上市,發行。”
造市人又稱做市商,是納斯達克開辦之初創設的一種股票報價交易模式,現在已經成為全球金融市場中最為普遍的交易模式,而它與目前我國股市所采用的集合競價模式相比,能夠極大的增強金融市場的流動性。
徐光勛:“我們首先要給它創造一個市場的機制,有這樣的地方可以上市,第二個層次是我們有那么多的所謂的投資銀行給它造市,那么這些人同時造市也可以給這些上市公司提供他所需要的資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