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衛生”改制在路上 23年曲折路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4日 10:56 財經時報
“大衛生”改制在路上 本報記者 韓雪 參加今年兩會的委員們格外關注民生議題,包括眾多的演藝明星委員們也不例外,把關注的重點放到了醫療改革、住房保障和物價上漲等話題。著名歌唱演員郁鈞劍委員在講述他的司機回農村老家看到的變化時,就對農村合作醫療給村民帶來的實惠感觸良多。 盡管此次兩會,新醫療改革方案仍未能露面,但3月11日公布的“大部制”改革方案,將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改由衛生部管理,透露了理順食品藥品監管體制的思路,也將成為加快醫療改革進程的有力推手。 23年曲折路 真正的醫療改革應該從1985年算起,這一改革方案提出后,就一直存在爭議的聲音。 1979年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拉開序幕,醫療改革也隨宏觀政策環境亦步亦趨。時任衛生部部長的錢信忠就曾提出,要“運用經濟手段管理衛生事業”。 不久,衛生部、財政部等部門聯合發出了《關于加強醫院經濟管理試點工作的通知》。衛生部還開展了對醫院的“五定一獎”工作——定任務、定床位、定編制、定業務技術指標、定經濟補助、完成任務獎勵,并在黑龍江、吉林、山東、河北、浙江等省開展試點,嘗試對醫院進行“定額補助、經濟核算、考核獎懲”。 對于這一改革,反對聲音也頻頻響起,“應從醫院的根本屬性出發,醫療衛生應該是社會公益事業,而不應該強調其經濟屬性。” 彼時傳統計劃經濟模式下的醫院管理,已凸顯諸多弊端,改革大勢所趨。終于,1985年成為醫療改革元年。其核心的思路是參照國企改革,實行放權讓利,擴大醫院自主權,也就是“給政策不給錢”。在這一過程中,財政對衛生的投入逐漸減少。據資料顯示,1980年,政府衛生投入占衛生總費用的1/3,而到1990年該投入已降為1/4.從1992年開始,醫改向“醫療市場化”進軍。2000年江蘇宿遷“公立醫院產權變賣”,成為把醫療“市場化”推向縱深的典型。當時宿遷全市135所鄉鎮以上公立醫療機構,有134所完成了產權置換,改造成了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個人獨資等多種類型的醫療機構,實行民有民營。 隨之而來的醫改是政府主導還是市場化的爭論日趨激烈。有觀點認為以宿遷醫改為代表的市場化非但沒有解決“看病貴”,反而加重老百姓的醫療負擔,“市場化”是失敗的;而相反的觀點則認為,市場化改革不僅完成了醫院的轉制,更構建了一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醫療衛生服務新體系。 2003年,中國經歷了SARS的突襲,暴露出醫療衛生體制的積弊,將全社會對衛生體制的反思推向了高潮。從“公共衛生基礎薄弱”,延伸到“醫療衛生事業、公立醫院如何定位”等問題,“衛生事業恢復公益性、政府主導”的呼聲已經越來越高。 此時的衛生部在機構設置上,也因此出現了顯著變革——新增設了衛生政策法規司、衛生應急辦公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中心)和農村衛生管理司三個重要部門。同時,“官員問責制”也應運而生。 不過,2005年醫療改革風云突變。在當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與世界衛生組織合作發布的醫改研究報告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醫療衛生體制的“市場化改革”被定義為不成功。 政府主導的新醫改 從2006年9月開始,由國家發改委、衛生部牽頭、多家部委組成的醫療體制改革協調小組成立,全面啟動了新醫療改革方案的制訂工作。從2007年春節前到現在,陸續已有10家國內外機構進行了新醫療改革方案的設計。最終,醫改方案得以在本次兩會前基本確定。 兩會期間,有衛生部官員表示,盡管新醫療改革方案沒能亮相,但國務院已經審議了一次,并且新方案的部分細節也在兩會間得到了確認,兩會結束后將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