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構改革30年:精簡為表轉型為里民生為重(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3日 22:40 財時網-財經時報
那些幾度沉浮的部門 三十年中,中國行政管理體制的變遷是在中國經濟增長的大環境下逐步進行的,所以每一輪機構改革中,部門的設置都體現出了當時階段性的需求。 計劃經濟時代,政府要全方位負責,大到整個國家的外交國防,小到老百姓的吃飯穿衣,這就導致政府部門設置的微觀化、交叉化和全面化。比如當時的機械工業部下就有九個部,有管常規機械的,有管電子的,有管兵器的,有管飛機的。當時一個部,除了一個正部長,它可能還有十幾個分管各方面工作的副部長。 改革開放后的機構改革,目標就是要把政府涉足經濟社會領域的部分“撤”出來,要變成一個圈外的監管者。這就要求政府自身也要表現出高超的改變與適應能力。 1982年,國務院設立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其地位特殊,當時主要負責推動中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1998年改革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成型,這個機構也完成了歷史使命,自然在本輪改革中退出歷史舞臺。 在計劃經濟年代有極其重要地位的物資部門,1988年達到其輝煌的頂峰,國務院組建了物資部。但五年后,隨著中國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物資部就徹底消失在了中國行政機構的名單中。取代其部分職能的是國內貿易部,以及再后來重新恢復的商務部。 再比如近幾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導致對能源需求的急劇增加,組建能源部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實際上在1988年的機構改革中,全新的能源部已經亮相。不過,由于涉及煤炭部門、石油部門、電力部門、核工業等多方利益,有的部門不愿意參加,有的部門中途退出,致使能源機構名不副實,被架空的能源部難以履職。1993年,能源部被撤消。也就是在那一年,中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 本次機構改革方案是設立由國家發改委管理的國家能源局。但這個安排與設想中的能源部還有相當距離。而設立新的能源部,同樣遭遇著過去利益糾纏不清的老問題。 另外,已在2003年撤消的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數十年間就幾經沉浮。有人甚至認為,把它看做中國經濟轉軌過程的縮影。 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的前身為成立于1956年的國家經濟委員會,1970年并入國家計委,1978年重建;1982年吸納國務院多個經濟主管部門后一躍成為經濟超級部門之一。然而至1988年整個機構即被撤銷,又于1993年重建并改名為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至1998年機構改革,經貿委吸納10個原部級經濟部門,規模及權力均攀至頂峰,被稱為“小國務院”。僅僅五年之后,另一個“小國務院”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出現了。 職能轉變的新嘗試 實際上,自新中國成立,以精簡機構為目的的行政機構改革從未停止。但當時的改革僅僅著眼于傳統行政體制的外部特征,它主要是權力在各級政府和政府部門之間的移 動,其管理職能與管理方式沒有根本改革。 歷次改革都以“精兵簡政”為主要目的,但因為政府機構過于龐大,部門利益復雜,使改革遇到了不小的阻力。政府改革要“革”自己的命,砸碎自己的飯碗絕非易事。五輪改革也不得不經歷著“精簡—膨脹—精簡”的過程。 有分析認為,2008年的改革方案,政府高層采取了高度的保密措施,主要就是防止干擾,尤其是防止與“大部制”改革有著密切利益關系的“利益部門”和“利益集團”的干擾,這也是過去政府機構改革的經驗和教訓。 1979年鄧小平就提出,政府機構改革是一場革命。1998年,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朱镕基更是用“地雷陣”“萬丈深淵”形容改革面臨的困難。媒體稱,1998年的兩會期間,他在人大湖南代表團參加討論時說:“我抱著粉身碎骨的決心來干這件事!” 進入新世紀后的機構改革,已經逐漸擺脫“為精簡而精簡”的老模式,新的改革方向更多轉向了轉變政府職能。此時,改革的核心問題不是政府機構的調整,而是政府職能的界定。 中編辦負責人日前表示,當前行政管理體制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還有不適應的方面,主要是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政府機構設置還不盡合理,部門職責交叉、權責脫節和效率不高的問題比較突出,有些方面權力仍然過于集中,且缺乏有效制約和監督等。因此,必須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凱表示,2008年的大部制改革是權力機構調整的重要切入點,中長期目標是建立一個決策、執行、監督這三者相互協調,又相互制約的權力機構。 改革三十年后,現代社會對政府的要求不再是經濟層面的“管家”,而是公共事業公共服務領域里的“保姆”,政府更應該在市場容易失靈的領域里施展拳腳。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