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曉煉:采取綜合措施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5日 10:41 《中國金融》
記者:黨的十七大提出要“采取綜合措施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應當如何理解“采取綜合措施”所包涵的意義? 胡曉煉:黨的十七大提出了一系列關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方針政策,為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打下堅實的體制機制基礎。十七大明確提出要“采取綜合措施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我認為,“采取綜合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含義: 第一,堅持國際收支的有序調整。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08年的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國際收支調整應堅持穩妥有序,漸趨平衡。在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同時,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相關政策調整要把握好力度和節奏,避免對經濟發展、就業、金融穩定等造成大的影響。同時,統籌把握國內調整與外部經濟的交互影響,加強與外部的溝通合作,維護我國改革開放的形象,為經濟發展創造更好的外部環境。 第二,以結構性宏觀政策作為改善國際收支平衡的基礎。國際收支持續較大順差是國民經濟總量和結構不平衡的集中體現。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調結構”是當前宏觀調控的重點之一。要通過實施有保有壓的產業政策和財政政策,改善總供給結構,進一步緩解瓶頸制約,堅決控制高能耗、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采取綜合措施調整國民收入分配關系,優化總需求結構,努力促進內需與外需、消費與投資相協調,不斷增強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上述結構性政策調整的貫徹落實,是實現國際收支平衡的有力保證。同時,還要進一步發揮匯率等價格手段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 第三,以擴大進口為重點緩解對外貿易順差過大問題。外貿順差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中勞動力資源豐富等競爭優勢的體現,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積極意義。緩解貿易順差過大的矛盾,不能單純控制出口增長速度,關鍵在于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進出口增長要與產業優化升級、科技創新相結合。繼續提升出口產品的檔次和質量,要以質量、品牌、管理等方面的競爭優勢代替單純的價格競爭優勢,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資源性產品出口。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落實出口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繼續清理和糾正不惜代價和成本、片面追求招商引資指標的做法。利用當前有利時機,擴大進口,努力增加國內需要的先進技術設備、重要原材料、關鍵零部件進口和重要物資的國家儲備。 第四,以擴大服務業開放為契機提升內需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目前,我國進出口商品貿易每年超過2萬億美元,但服務貿易發展相對滯后,這與我國三次產業發展不平衡的階段性特征相關。加快第三產業發展,對促進就業、擴大消費需求、協調經濟發展結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服務貿易開放是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領域之一。應認真落實中央關于加快服務業發展的部署和政策,放寬市場準入,進一步清理和取消限制服務業發展的各種不合理規定,穩步推進服務業對外開放。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支持外包服務業發展,適當擴大服務貿易進口。 第五,以充分滿足多元化需求為重點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隨著經濟發展和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居民進行國內外投資的熱情和需要迅速擴大,擁有財產性收入日益成為人們的財富需求,成熟的投資理念逐步形成。應適應和合理引導市場需求的變化,有序拓寬對外投資渠道。進一步便利企業和個人持匯和用匯,更好滿足國內企業“走出去”和境內個人財產性收入增長的需要,逐步形成多層次、多元化和分散化的社會投資體系,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第六,以有序擴大資本流出為重點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黨的十七大提出,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把“引進來” 和“走出去”更好結合起來。在繼續支持符合產業政策、有利于優化我國經濟結構的外商直接投資的同時,支持國內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需要深化境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簡化審批程序,從財稅、信貸、外匯、保險、出入境等方面,加大對企業“走出去” 的支持力度。要有序拓寬對外金融投資渠道,在此過程中注重投資者風險教育和風險管理能力的提高。要逐步擴大國內資本市場開放。要健全跨境資金統計監測體系,加強監管。 記者:最后請您談談2008年外匯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安排。 胡曉煉:2008年是全面貫徹落實十七大戰略部署的第一年,也是改革開放30周年,又是北京奧運之年。外匯管理工作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要求及人民銀行工作會議的具體安排,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更好滿足境內機構和個人合法持有與使用外匯的需要,嚴格跨境資金流動監督與管理,加強外匯儲備經營,努力改善國際收支平衡狀況。 2008年外匯管理工作要繼續按照 “推改革、促流出、重監管、抓手段”的工作思路,進一步做深做實。在“推改革”方面,就是要進一步提高市場對匯率形成的基礎性作用;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創新貨物與服務貿易外匯管理手段,在便利正常貿易的同時提高監管效率。在“促流出”方面,就是要進一步放寬對外投資的主體、規模及方式等限制;進一步改善境外直接投資外匯管理,為有條件的企業和個人從事境外投資提供便利。在“重監管”方面,就是要落實 “兩防”的宏觀調控任務,配合從緊的貨幣政策,繼續完善貿易收結匯、個人外匯、投資資本金和外債等監管政策,加強金融機構外匯業務監管。在“抓手段”方面,就是要健全外匯管理法規體系,落實和提升外匯檢查手段,建立健全內部與外部監管協調機制;加強數據整合和重點系統開發,改進統計監測,提高管理的效率。 根據上述基本思路,2008年外匯管理工作將主要圍繞以下方面展開: 創新貿易外匯管理方式。大力推動進出口核銷制度改革,實行新的貨物貿易外匯管理辦法和運行貿易收付匯核查系統,在便利大多數正常貿易的同時,加大事后分析核查力度。分步實施服務貿易外匯管理改革,出臺統一的服務貿易外匯管理辦法,加強對服務貿易收支的監測分析和預警,加大對異常服務貿易外匯收支的事后核查力度,實行流出入均衡監管。 積極培育發展外匯市場。加強外匯市場基礎建設,改進市場清算方式,完善人民幣外匯新交易系統功能。推動外匯衍生產品市場發展,不斷滿足銀行和企業的風險防范要求。繼續擴大市場主體,促進外匯供求結構多元化。完善匯率和出口成本監測。改進邊境地區貨幣兌換流通監測。進一步改進貨幣兌換服務。 繼續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取消境外直接投資外匯來源審查。繼續支持通過境內合格機構投資者渠道對外金融投資,擴大主體范圍、投資額度和投資范圍。研究出臺有關交叉貨幣理財類衍生產品的管理政策,更好滿足居民個人財產性收入增長和多元化投資的用匯需求。進一步放寬跨國公司境外放款資格條件和規模。加強對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資金流出入、匯兌和賬戶使用的監測分析。 加強金融機構外匯業務監管。繼續加強對銀行借用外債、發放外匯貸款、對外擔保等外匯管理政策執行情況的監管。建立健全銀行自身外匯收支活動的監管制度。優化銀行外匯綜合頭寸管理方式。完善非銀行金融機構外匯業務管理法規,規范對非銀行金融機構外匯賬戶、外匯資本金和匯兌的管理。 嚴格外匯資金收結匯管理。利用貿易外匯資金流入動態監測、貿易收付匯核查和服務貿易外匯業務非現場監管等系統,加強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外匯收支的動態監管和事后核查,提高監管有效性。進一步規范個人外匯收支管理。繼續加強銀行短期外債指標管理,研究改進外商投資企業外債管理。 加大跨境資金流動的外匯檢查力度。 以外匯資金流入和結匯后人民幣資金流向為重點,開展外匯流入及結匯專項檢查。開展銀行外匯資金來源和運用以及資產負債表表外相關外匯業務的專項調查、銀行代位執行外匯管理政策情況的專項檢查。會同相關部委嚴厲打擊地下錢莊、非法買賣外匯等違法犯罪行為,組織開展聯合檢查。 推動外匯管理法規和行政能力建設。為鞏固外匯體制改革取得的成果,為進一步推進改革創造空間,實現資金流出入均衡管理的目標,修訂出臺《外匯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并調整和修改相關外匯管理規定,健全現有外匯管理法規框架。完善相關監管措施,改進非現場監管和現場檢查手段。有針對性地開展對外宣傳,進行多層次培訓。繼續清理行政許可審批,完善行政許可辦理程序。 加快外匯管理信息化建設。配合業務發展需要,試點推廣貿易收付匯核查系統,推廣服務貿易非現場監管應用系統,逐步建立非現場監管基礎平臺。將境外個人購匯、銀行卡和外幣兌換機構業務納入個人結售匯監管系統,實現個人結售匯業務的全口徑監管。推廣直接投資外匯業務信息系統,逐步實現外商直接投資和境外直接投資的電子化監管。完善外匯賬戶管理信息系統,實行對外匯賬戶的業務管理、數據采集、加工、使用和維護等環節的全過程管理。繼續擴大網上服務,實現30%的外匯管理行政許可事項在線處理。加大“金宏工程”建設,推動與其他部門的信息交換和共享,進一步提高內部信息管理水平。 加強跨境資金流動監測預警。修訂《國際收支統計申報辦法》,認真研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修訂《國際收支手冊》的影響,進一步完善我國國際收支統計。充實抽樣調查統計體系,實現貿易信貸調查數據網上報送。有針對性地開展國際收支申報重點交易項目和大額交易核查工作,提高數據質量。改進結售匯統計系統,實現全部銀行結售匯頭寸統計網上報送。完善外債口徑和統計方法,實行外債數據集中管理。-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