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私人股權投資業:新兵馬雪征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9日 13:39 《環球企業家》雜志
新兵 在中國方興未艾的私人股權投資業,一個“deal-maker”需要什么教育?55歲、英語系畢業、無投行經驗的馬雪征是一個“非典型標準答案” 文 《環球企業家》記者 羅燕 2006年5月底,馬雪征先后交出了兩份文件。對外,是聯想集團收購IBM PC業務后的第一份年報,對內,是一份退休申請。 某種意義上,它們分別代表了馬雪征的一個側面:變化的與未變的。財務數字上,這一年,聯想的收入規模達到130億美元,是16年前馬“下海”進入中關村時,聯想在京、港兩地公司的收入之和7.2億港元的144倍。但骨子里,馬雪征和16年前沒有太多不同。無論是1990年作為中科院最年輕的處長,還是2006年時作為亞洲最著名的女性首席財務官,她均被視為正處于個人事業的高潮,并將毫無意外地繼續這一上升狀態,可她決定重新開始。 在辭呈中,她提起了自己那個已被擱置長達6年的想法。2000年,聯想拆分為聯想電腦和神州數碼時,馬曾有意加入剛剛成立的聯想投資。但在詢問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的意見后,柳建議她幫初挑大梁的楊元慶完成過渡期,未作更多分辯,馬雪征去了聯想集團。她給自己的時間表是兩年,但一做就是6年。 年屆53歲,馬雪征認為時機終于成熟:并購IBM PC一年之后,整合初步完成,2006年初更換CEO則讓聯想獲得了再進一步的動力。按規矩,上市公司CFO需要6-12個月的交接期,這意味著她還能再護送一程。 但也不能更晚了:“如果到60歲,就沒有投資公司要我了。” 當年11月,退休申請被聯想集團董事會提上議程并通過。隨后,馬雪征得到了董事會成員之一吉姆·庫爾特(Jim Coulter)的邀請。庫爾特是美國頂級私人股權投資公司德州太平洋集團(TPG)的創始合伙人,他曾以6美元價格收購巨虧中的MEMC電子材料公司,最終獲利超過20億美元。 “我們已經有了足夠多的投行出身的人”,庫爾特對馬雪征說。他所看重的,是擔任董事以來對她觀察所得的三點結論:學習能力強、溝通能力強、多任務處理能力強—— 一個與此頗為類似的評價,來自于與馬雪征相識近20年的柳傳志。他對本刊說,馬雪征“冰雪聰明,有極強的責任心和溝通能力”。 正式離職半年后,2008年1月,一向低調的馬雪征終于決定出來見見媒體。接受《環球企業家》專訪時,她談到了為何沒有前往聯想投資和弘毅投資兩塊聯想控股的業務:“回到控股公司去,資本市場會有看法,覺得大股東在從上市公司抽人,這對資本市場的影響不好。”她說距離自己的第一個投資項目“還早”。在TPG,她看的主要是1億美元以上規模的項目。“我真的不是很懂私募基金投資,我的強項實際是在企業的判斷和做企業的財務,但是,我覺得做投資我可以很快的學。” 在過去3年時間里,竺稼、劉海峰、田溯寧和唐越等人的相繼進入,讓私人股權投資業逐漸成為中國頂級企業家和投資者的匯集之地。但沒有誰比馬雪征更具特殊性。即使在美國PE業,女性投資者也是罕見的。曾有美國媒體統計過凱雷、Apax、高盛、TPG等頂級PE投資機構中女性合伙人的數目,不足10人。而且,除了打破性別這一“金融業最厚的天花板”外,馬還需證明,一個沒有過獨立創業經驗和豐富投行經驗者,同樣可以成為一流投資者。 “證明”,一個對馬雪征而言再熟悉不過的詞匯。過去的16年里,她證明了一個英語專業的政府官員,可以轉型為一名大型跨國公司CFO;同時證明的是,在聯想這樣一個不缺乏強勢男性的機構,一名女性可以獲得并不亞于CEO的尊重與權威。 無論作為一名女性、一個CFO還是一個中國商業史上屈指可數的國際化人物,馬雪征的自信來自于其不停證明自己的經歷和極為罕見的開放性格。她有著1950年代出生的中國女性中少有的冒險精神,以及經歷過文革的同齡人中不多見的樂觀氣質。這讓她既可以化解聯想成長中種種“吃螃蟹”帶來的棘手問題,又可能在集團年會時放下身段,當著所有員工的面唱范曉萱的健康歌。 政治生涯 馬雪征最初的夢想是當外交官。 她說自己自小接受的是鼓勵式教育,一直是功課最好的學生,也讓她在很多事情上自信可以做得比別人更好。但文革中,16歲初中剛一畢業,她就被安排前往東北插隊。事后回憶,她說:“因為家庭受審查,所以插隊其實是一種解脫。不用在城市里受人家的氣了,就主動地、高高興興的去了。”——這4年的插隊經歷,也讓她被迫放棄了從政夢想。 1973年,在比爾·蓋茨進入哈佛同時,馬雪征以工農兵學員身份進入首都師范大學,學習英國文學。畢業后,又被分配到中科院做對外合作項目。 她所接手的第一個項目,是給致力于研究中國科學史的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做翻譯。 不難想象,對于一個英語訓練主要來自于文革期間國內大學3年教育的人,這并不是一份容易的工作。最初,她每天從李約瑟那里要來第二天的演講內容,把所有不認識的技術單詞都查閱、記錄,以便次日上臺翻譯。即使在臺上翻譯錯誤,她也不緊張。讓馬雪征津津樂道的記憶是,當年她面對包括中科院院長方毅等要人時,也會偶爾直接問臺下的專家們“這詞是什么意思”,得到回答之后說聲謝謝,繼續翻譯。 “我覺得我這個人沒包袱,有成績的時候沒有包袱,沒成績的時候就更沒有包袱了。”馬雪征說。這種性格至今未改。 甚至,20歲出頭的馬雪征主動組織了一些項目。比如,她和另外幾名同事獨立組織了一個青藏高原的地質考察項目。當時,西藏并未開放,但經過各方面的協調,馬雪征帶著很多國家的科學家,先后進藏五次,歷時三年,從南到北穿越了整個青藏高原地區,完成了地質考察。回望過去,當柳傳志、張瑞敏們在創業中鍛煉著自己因人成事的能力,馬雪征是在中科院一次次自發行動中完善了自己謀劃、實現構想的能力。 很快,馬雪征進入了一條快行線:她是中科院最年輕的處長,然后是最年輕的主任和副局長,年僅30歲時,她就享受到了專家級的薪水待遇。 硬幣的另一面是,過于順暢的上升通道讓她不憚于展露鋒芒,因此很容易得罪人。馬雪征記得,她曾經聽說中科院里的一些議論:千萬不能讓馬雪征當局長,否則局里有一半人要走掉。對此,她的直接反應是:是環境有問題,而非自己的風格需要改變。這也讓她開始思考,自己是否找一個更結果導向的工作。 她想到了聯想電腦。 1988年,陪同時任中科院院長的周光召到剛剛成立的香港聯想剪彩時,馬雪征看到了這家公司簡陋的環境和宏大的愿景之間的強烈反差,柳傳志表達出日后將國際化的雄心更讓她印象深刻。 1990年,馬雪征主動向中科院和柳傳志要求加入聯想。她甚至在中科院幾位院長那里軟磨硬泡了7個月才得到批準。然而,這位在中科院12年、正處級、且即將有機會提升的副局長居然主動要求加入只有十幾個人的聯想,反而讓柳傳志頗感意外。據說,聯想為此專門召開了總裁會議,討論這后面有什么弦外之音。即使得到全票通過,柳傳志還是專門給馬雪征設置了一些考驗,比如讓她去做生產一線的工人、銷售柜臺上的售貨員,6個月之后才將她安排為香港聯想的總裁助理。 突然進入自己并不熟悉的商業環境,馬雪征曾經一度茫然無措。擅于面對諾貝爾獎專家、國家領導人的她不得不和小商販們打交道,并由原來在機關“被人求”改成了“求人”。“在進入商業企業的一段時間,兩三年的時間吧,我的自信差了很多。”馬雪征回顧說。 這也讓她最終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己的性格。至今,馬雪征仍記得,一次柳傳志告訴她:“也許你在機關做事是為了做關系,但在企業,做關系是為了做事”。這句話點醒了曾經過于在意過程的馬雪征,從此變得更為圓熟。 Trouble-shooter 在很長時間里,馬雪征都是一個解決問題的人。換句話說,柳傳志指哪兒,她打哪兒。 1997年,她受命將聯想北京的資產注入聯想香港,完成兩家公司合并。由此,她又負責完成聯想的全員持股計劃,再之后是聯想的拆分。比起柳傳志和名噪一時的兩名少帥,隱身幕后的馬雪征的價值并不容易被外界辨識,但很多細節足以說明問題。 比如,1997年聯想北京和聯想香港合并時,公司的負債是資產的兩倍,但在馬雪征的操持下,到2000年公司分拆時,聯想集團已沒有債務,轉而擁有數十億凈現金。 而且,無論日后多么輕描淡寫,這些工作在當時看來往往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1997年到2000年間,柳傳志希望推動全員持股計劃,馬雪征并不認同,她傾向于經理層持股。但看到柳傳志的堅持,她也就全力執行。問題很復雜:在當時,怎么讓數千名中國員工拿到海外資本市場的股票和期權?怎么解決相應的稅務問題?沒有人知道明確的答案,馬雪征只能摸索著做出來。 從那時起,她的身份逐漸趨于CFO。 相關策劃: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