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稅制引發海外機構存廢之爭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7日 12:15 中國經營報
武真 編者按 2008年1月1日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以下簡稱《稅法》)最重要的改變就是內外資稅率統一,即25%。顯然,統一的企業所得稅稅率將明顯地減輕內資企業的名義稅收負擔;而對于目前很多享受稅率優惠的外商投資企業,稅收成本則可能增加。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紛紛就此新稅制開辦培訓班,為企業排憂解困。本報記者走訪了大量的企業財務總監,尤其是受影響較大的在華外資企業、偽外資公司、高科技企業,他們的財務管理發生了哪些變化,又會出現哪些機會?請看B5、B6版報道。 “這件事一定會問清楚的,”剛停穩車的張羽已經開始在電話里向總監匯報,“上周我也查過實施條例的,到底要不要海外機構還是聽聽專家的意見吧!” 張羽所在的公司位于北京,是一家以生產裝飾材料為主的企業。自己的名片上顯著地印著“外資企業”,可是電話里一口方言的她,也坦然承認:全公司上下沒有一個“外國投資者”,與內資公司不同的是,他們在開曼群島有一家自己注冊的公司,是北京企業的“母公司”,海外母公司的法人是北京公司法人的姐姐。 “海外公司”曾經的輝煌 就是這樣的公司組成結構,讓這家企業名正言順地擁有了“外資”的身份,也曾給自身帶來了許多好處。 “像我們這樣的企業實在是太多見了,公司剛建立那會兒,我就在這了,要不是靠海外的機構,公司也不會像現在這樣的周轉靈活。” 張羽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在2001年的時候,企業就可以與其他內資公司不同,在國內享受15%的優惠稅率。而且,開曼群島的稅率比15%還要低得多,在經營過程中,他們還可以將國內的部分利潤轉移到國外,在海外上繳部分稅收,享受更低的稅率。而唯一多余的支出就是海外公司的“租賃費”,與國內少繳的稅收相比,只能用非常“劃算”來形容。因為與33%的稅率相比,節省的利潤與“租賃費”相差18%,年利潤額是1億元的話,就可能省下1800萬元。 企業投資架構的調整不能僅僅考慮稅務因素 可是,自從去年3月份,內外資企業統一享受25%的稅率被提出后,企業就已經在掂量海外機構的作用了,外資的身份已經沒有什么意義,本以為享受避稅港低稅率這一塊還有利用價值,但12月份新稅制實施條例出來后,才知道這次新稅制為了防范企業的避稅行為,增加了受控外國公司的稅務管理概念:由居民企業,或者由居民企業和中國居民控制的設立在實際稅負明顯低于中國法定所得稅率(25%)的國家(地區)企業,并非由于合理的經營需要而對利潤不做分配或者減少分配的,上述利潤中應歸屬于該居民企業的部分,應當計入居民企業的當期收入。 這意味著,像張羽他們企業海外公司的利潤即使未做分配也可能要計入該居民企業的當期收入,按照25%的稅率上繳到國內。 “年前我就在研究,現在到德勤來聽這樣的講座,也是為弄清楚這點。”張羽顯得有些迫切,“海外機構,到底是要還是不要?” 在德勤2008年中國稅務大會上,張羽也遇到了許多跟自己情況相近的公司,有一些企業早在2007年上半年就已經開始變動海外公司的狀態,以在新法實施時能夠及時應對。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