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上市:民企的2008夢想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4日 10:20 中國經濟周刊
上市,這個資本市場的通俗概念,正成為國內創業者們演繹創富傳奇的經典路徑;與此同時,眾多的海外證券交易所也紛紛搶灘中國內地,與國內的滬深證券交易所爭搶這一千載難逢的資本市場商機。這場由國內民營企業為主角的海外上市浪潮,正以驚人的力量席卷全球資本市場。 碧桂園和中國首富楊惠妍、SOHO和潘石屹夫婦、復星國際和郭廣昌、巨人網絡和史玉柱及其創業伙伴們、阿里巴巴和馬云及其創業伙伴們……這些在剛剛過去的2007年譜寫的經典創富故事和打造的新鮮創富人物,在他們千差萬別的創業經歷和創業故事背后,有著絕對相同的創富路徑——海外上市。 這股海外上市熱浪的形成,一個重要的推手便是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簡稱VC)。這些國際資本市場上重要且活躍的角色,幾年前在中國內地的創業型企業中投下的風險資本“種子”,現在已經迎來最佳的收獲期。 與此同時,在形形色色的創富故事背后,還活躍著一批熟知上市規則的專業人士:投行高手、財務顧問、法律專家……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資本市場的精英們組成的龐大的上市專業團隊,才是財富神話的最終制造者和完成者。 為此,《中國經濟周刊》請來國際資本市場的專業人士,為那些懷有創富夢想的創業者們,指點創富路徑,詳解海外上市路線圖。 “2008年一定要海外上市”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侯雋/北京報道 “我們非常關注海外上市,并且早已明確了要在2008年實現這一目標。”上海一家從事鋁箔制造的負責人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該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傾向于到歐洲的交易所上市。他們早在5年前就開始為海外上市作準備,如在澳洲投資建廠,幾年來積極開拓歐洲市場,目前在法國和北歐市場已經運轉良好,為海外上市做了較為充分的準備。 “根據我們自己的調研,海外資本市場具有資金充足、流動性好、殼成本低且是凈殼以及便于產品建立國際知名度等優點。相比之下,國內中小企業板IPO審核時間仍然偏長,上市過程更多障礙。”該負責人對記者分析說。 民企渴求海外上市 據統計, 2007年在美國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外國公司中,中國公司最多。其中,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簡稱“紐交所”)公開發行上市的中國內地企業有19家,全部為民營企業,上市的中國企業平均每家籌資約2.7億美元;在納斯達克, 2007年上市的中國企業有13家。 另一組數據顯示, 截至2007年12月24日,在紐交所上市的中國企業已達51家,其中,39家來自中國內地(香港地區和臺灣地區的分別有7家和5家)。這39家中國內地上市企業的總市值已逾1.5萬億美元, 平均市值達到300億美元,最少的約4億美元,最多的達2320億美元。在納斯達克,目前已有47家中國的上市企業。 除了紐交所,其他海外交易所也成為許多中國企業的上市選擇。專門研究大中華區創業投資與私募股權的清科集團統計顯示,2007年1~11月共有98家中國企業在境外9個資本市場上市,融資342.09億美元;上市地點出現多元化,除了香港之外,紐交所、新加坡主板、納斯達克(NASDAQ)等市場的上市企業數量和融資額均有明顯的增長。 縱觀各大財經媒體的2007年終盤點,幾乎無一例外地把民營企業海外上市扎堆列為年度大事,創富神話也隨著民營企業的海外上市不斷被刷新:碧桂園集團26歲的大股東楊惠妍以1300億元身家問鼎《2007胡潤百富榜》首位,外界評論海外上市是其財富迅速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2007年10月8日,潘石屹、張欣夫婦的SOHO中國在港交所上市當天,兩人所持股份的市值高達317.45億港元,這一巨額財富的積累僅用了12年;2007年11月6日,民營企業阿里巴巴成功登陸港交所,不但創下了中國互聯網公司融資規模之最,超過200億美元的市值,也讓其成為今年港股的新股王;2007年 11月1日,國內網絡游戲商巨人網絡在紐交所上市,不僅掌門人史玉柱因此戲劇般地從“中國首負 (欠債大王)”到“中國首富”,其創業團隊中還產生了21名億萬富翁,186名百萬和千萬富翁。 對此,安永合伙人及創業投資咨詢服務主管蔡偉榮預測2008年中國的民企仍青睞海外上市,“中國內地募集資金的很大部分來自于國有企業的‘H股回歸’和‘A+H股’交易。多數民營企業則選擇在香港和海外交易所上市。” 海外交易所來中國“招商” 中國民企的海外上市熱,吸引了眾多海外交易所紛紛在華“安營扎寨”,以期分享這一難得的資本市場商機。 2007年12月3日,納斯達克在北京設立代表處,并將其作為納斯達克在中國的總部;隨后的12月11日,紐約證券交易所北京代表處開業。 另外,據媒體報道,倫敦證券交易所也已向中國證監會提交了設立中國代表處的申請;韓國證交所則表示,公司計劃于2008年初在北京開設一間辦公室。 “中國市場對紐約泛歐交易所集團今后的發展戰略有著重要意義。”這一全球最大的證券交易機構的CEO尼德奧爾對中國的媒體說。 中國已成為各海外交易所的重點招商對象。除了國內企業熟悉的美國交易所外,歐洲、亞洲的各交易所也紛紛向中國企業打開了大門。如,2007年3月30日,德國的證券交易所迎來了第一家中國內地企業——山東工友集團;4月26日,亞洲傳媒公司在日本的東京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交易,實現了中國企業在日本上市的“零突破”;韓國證券交易所也在2007年6月1日正式批準中國華豐紡織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的上市申請,使已在香港上市的華豐紡織一舉成為首家登陸韓國的外企。 事實證明,中國企業,特別是內地的民營企業已成為世界各主要資本市場上市資源的供給地和爭奪地。納斯達克亞太區負責人藍博文說,通過設立北京代表處,“我們期待著業績的進一步增長”。他在接受訪問時還特別惋惜地提起史玉柱的巨人網絡,“我盯了他5個月,最后還是跑去了紐交所。” 而巨人網絡上市時,紐交所還特意掛了一面中國國旗。 海外上市熱背后的推手——VC 專業分析人士認為,自2007年起中國公司登陸海外市場數量猛增,最直接原因之一是風險投資和私募基金多年前播下的種子如今開始“修得正果”。 美國《華盛頓郵報》在2007年12月28日發表署名文章稱,中國科技公司一開始的發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與美國一樣,2003、2004年風險投資和私募基金投資了一大批中國項目,2005年投資規模更為集中,現在,這些項目紛紛成熟,達到了去海外資本市場上市的條件,活躍的海外風險投資基金也借此退出。而對于內地中小企業來說,海外上市既有財富安全的考慮,也有拓展海外市場的要求。 據清科集團統計,2007年前三季度,全球新成立了47只可投資于中國地區的私募股權基金(包括PE和VC),總金額高達230億美元。在中國,僅2007年第三季度,新成立的本土創投基金就有8只,共募集資金3.30億美元,新增資本量比上季度增加了兩倍多。中國市場上的各類風險投資基金已達300多家。 “誰來幫助我們海外上市” 國內民企在渴望海外上市的同時,面對海外交易所嚴格、規范、透明的上市制度,在如何操作和完成海外上市過程中卻顯得十分迷茫。 “我們打算組建一個PE,規模在5億—50億元,錢不用擔心,我們還有很強的政府背景,你能幫忙推薦一個合適的團隊來幫我們運作海外上市么嗎?”近日,廣東一家制藥業企業的負責人在電話中語氣急切地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說。 該負責人認為企業海外上市不能再等了。他說,2007年以來,中國制藥企業大舉進軍海外資本市場,貴州同濟堂、先聲藥業和沈陽三生制藥陸續在美國上市,武夷藥業在香港上市,四環控股登陸新加坡。8月,無錫藥明康德在紐交所掛牌,共融資約1.846億美元,當日股價上漲40%,。11月,海王星辰又成為內地第一家在紐交所上市的零售藥企,募集到3.34億美元,且股價逆市上揚。 面對2007年近10家藥企在海外上市,廣東和江浙一帶的一些頗具影響力的民營制藥企業紛紛把2008年海外上市列為目標。 但專業人士認為,民企海外上市的急切心情可以理解,但海外上市是一個專業、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要有心理準備,更要有業務準備,特別是財務準備。如很多國內民企經常存在的關聯交易是海外交易所最忌諱的;再如,國內的家族式企業,普遍存在公司賬務與家庭支出混為一體的現象,還有,一些民企的創始人習慣于依靠“人制”,而非公司治理,這一企業管理方式顯然不利于企業上市后的信息披露和管理透明等要求。總之,企業上市前必須清楚,自己的審計、財務、稅務等各方面有無缺陷;批文、土地使用證、知識產權證明等是否齊全。而這些內容如果沒有專業人才來準備,上市或上市后的運作都可能面臨各種麻煩。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