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低票價公交的“北京模式”(2)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6日 11:11 財時網
[接上頁] 可否持續? 根據各國經驗,由于具有公共事業性質,地鐵投入巨大,很多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地鐵系統都依賴大量的財政補貼。但北京地鐵每年耗資數十億元的財政補貼讓人頗為擔憂:實行了低票價優惠政策的公交和地鐵,可以堅持多久?之前就有民眾對地鐵降價是否僅是一時之舉進行過類似發問。 按照北京軌道交通的基本目標,三環路以內,每步行一公里就可到達地鐵車站。這意味著北京軌道交通規模將大量擴容。正在建設的就有地鐵四號線,九號線,十號線和機場線等眾多線路。如此龐大的地鐵擴容規模,財政巨資補貼又是否可以持續?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與金融學院的一位專家就認為,由于客流量在低票價的吸引下會保持高峰狀態,同時,地鐵票價短期內又不會發生變化,各種成本的不斷升高,財政補貼力度必然不斷加大,盡管仍在財政補貼能力之內,但外界環境依然存在眾多不確定的影響因素。 對此,王海平稱,由于北京經濟快速發展,地方財政增長每年都在20%以上,2007年更是預計達到30%。“承擔低票價的公交政策補貼并無問題,低票價公交政策取向將不會改變。” 不過仍有觀察者提出了擔心:即便是財政具備大量補貼公共交通的實力,但財政增收畢竟有限,如果持續投向這樣節節攀高的公交補貼,可能會擠占財政資源對其它領域的投入。 北京為何不能復制“香港模式” 本報實習記者孫維晨 低票價的“一票制”政策,被專家們譽為公交的“北京模式”,是地鐵改革邁出的巨大進步。但是如何完善該模式,使得地鐵由虧損轉變為收支平衡甚至盈利,實現“自我造血”仍為各方所關注。 青島市社科院研究員隋映輝認為,北京可以學習“香港模式”。所謂“香港模式”其實就是“物業+鐵路”捆綁經營的模式,該模式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從企業的角度,而非純粹以公共事業的角度進行經營。 “港鐵模式其實就是一種混合主導模式。”隋映輝告訴記者。香港地鐵公司是香港政府全資擁有的公用事業企業,不由政府直接經營,而是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委任有關人員組成董事局,按“商業原則”進行地鐵的修建、運營和管理。 這種運作方式使得公司自身對地鐵票價進行管制。“香港地鐵票價是根據每年的經濟通脹情況來制定的。”隋說。他認為北京實現“自我造血”的關鍵,是發展“縱向產業”——利用廣告、房地產、商貿等這些高附加值的盈利手段。 隋映輝曾多次赴港考察,對比京港兩地地鐵他說:“北京都是只有沿線廣告,相關商貿、租賃等業務沒有明顯發展。”他認為,如果能將相關產業發展完善,北京地鐵也許可以保持收支平衡,甚至實現盈利。“因為北京地鐵票價已經固定,所以發展商貿物業才是關鍵。” 而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副所長董焰則告訴記者,以前北京地鐵也曾學習過“港鐵模式”,在地鐵站里發展商貿。“但問題是北京地鐵人流量太大,特別擁擠,必然導致站內商業缺乏活力,畢竟乘客是在使用交通工具而非前來購物。” 由此看來,交通問題各不相同,也不能用相同的辦法來解決所有問題。但毫無疑問的是,“北京模式”做出了一種選擇,它讓公共交通給民眾提供了更多的公共服務。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