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金控伏筆:國資整合大騰挪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0日 10:36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王芳艷 “現在很多關系都發生了變化,像上海國資公司和上海國際,原來好比是父與子的關系,現在變成了子與父的關系。”一位上海金融界的人士11月7日透露說,上海國資整合的兩大產業平臺已經搭建完畢,上海國資整合已經完成了第一步。 在大手筆的資產大騰挪后,作為金融控股平臺的上海國際集團已被正式劃歸到上海市國資委旗下,并且100%控制了原來的股東上海國資經營有限公司,注冊資本金亦增加到了105億元。 新一屆董事會亦開始運作。8月19日,上海國際集團召開了新一屆董事會會議,吉曉輝當選為上海國際集團董事長,副董事長包括上海國際集團的現任總經理萬建華和原總經理潘龍清,董事包括上海國資公司總經理祝世寅、上海國際集團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郭平、上國投監事長談逸、浦發銀行監事會主席劉海彬等。 其定位也已經非常清晰,今年8月,公司更改了經營范圍,將建立以金融為主、非金融為輔的投資、資本運作與資產管理業務架構。未來將投資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基金等金融領域,并經上海國資委授權,歸口管理其他上海地方國有企業持有的市屬金融企業的股權的綜合性金融控股集團。 與此同時,作為產業平臺的上海國盛集團有限公司,也在9月份由上海市國資委出資5000萬元組建。原上海盛融公司投資有限公司總裁施德容出任國盛集團董事長,原良友集團董事長賀濤擔任國盛集團總裁,到10月國盛繼續增資至100億元,它的經營范圍將劃定為以非金融為主、金融為輔的投資、資本運作與資產管理業務等。 “兩者都已經分別完成了工商登記變更和注冊。”上海國際集團有關人士說。而記者獲悉,在整合中,國際集團、國資公司、盛融公司、大盛公司的人員,實行“人員跟著業務走”的調整。 資產洗牌和“父子換位” 由于上海各項金融資產此前較為分散,股權關系錯綜復雜,此次上海政府打造兩大平臺也是頗費周折。 記者獲得一份今年4月由上海國資委和上海金融辦聯合下發的《關于組建新的國際集團、國盛集團的通知》顯示,首先是調整國際集團的股權結構,組建新的上海國際集團。 今年4月上海國際集團召開股東會,審核通過《關于上海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增資擴股的議案》,上海國際集團注冊資本金由63億元增加到105億元,成立了新一屆股東會,由原來的2家股東上海財政局(52.9%)和上海國資公司(47.1%)增加到5家股東,新增的3家是上海久事公司、東方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和上海國鑫投資發展有限公司。 不過這次增資,除了上海市財政局增資13億元外,其他股東是以浦發銀行的股權作價出資。2006年4月,上海國資公司、久事公司等四家公司以浦發銀行4.9億股,按每股折價人民幣6元出資上海國際集團,由此上海國際集團擁有了浦發銀行30%以上股份,實現了相對控股,浦發銀行因此在上海國際的金融版圖中地位舉足輕重。 但這僅僅是程序的第一步,同樣在今年4月16日的股東會上,上海國際集團的上述五大股東所有股權將被無償劃轉上海國資委,上海國際也就變更為國有獨資公司。 由此,上海國資公司與上海國際集團脫離了“父子”關系,“這個時候,上海國際集團就可以并掉上海國資公司的資產了。”上海國際集團旗下一子公司人士分析。 今年10月,上海國資委持有的上海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100%股權,被無償劃入上海國際集團,資產劃轉額以上海國資經營公司2006年12月31日賬面凈資產120.66億元為準。 “但未來上海國資公司是否存在,以及它的功能定位如何,都要看未來走向。”上海國際集團行政管理總部人士說。 久事公司、東方國際集團的上海國際集團股權被劃轉出去后而形成的資產缺口,將在國際集團和國資公司中劃出部分資產予以補償。其中,交通、建設類資產劃轉久事公司,外貿、會展類劃歸東方國際。 金控王國的緩步收編 兩大平臺搭建完畢之后,上海市政府將要進行平臺內資產的進一步整合。按照《通知》,資產整合將按照“突出主業、歸口經營”,“先合并后剝離”的原則,在新的國際集團和國盛集團組建后,逐步將金融類資產集中到新國際,將非金融類集中到國盛。 但“股權拼盤”顯然比組建兩大平臺更加復雜,兩大平臺只是上海國資內部的整合,而股權拼盤則是涉及到眾多股權結構復雜的金融機構,上海市政府需要協調其他股東,并且可能需要獲得銀監會、保監會審批通過。從目前來看,上海市政府對此已經有幾套方案,但仍然未最終確定。 以打造金控為目標的上海國際集團為例,對于盤子里的銀行、證券、保險等公司股權如何進行橫向整合,以及與旗下金融機構建立何種縱向關系,爭論頗多。 按照金控一般的架構,金融控股公司的兩大殺手锏之一是對子公司必須擁有相對或者絕對控股權,才能發揮控股公司在資本組織和運營方面的管理和控制作用,而目前上海國資公司和上海國際對一些企業的股權只有10%左右,并無控股權,而一些企業引進了海外戰略投資者,對企業發展方向亦早有規劃,董事會對企業發展的意愿與上海市政府的意圖之間可能會有分歧。 這當中,涉及到備受市場矚目的上海銀行的上市計劃能否成行、上海國資公司持股的太平洋保險的去向等問題。 以上海銀行為例,盡管上海銀行多年前就提出了上市計劃,但因為組建金控,其上市之路一直懸而未決。目前上海銀行第一大股東為上海國資經營公司,持股8.4%,其他上海國資企業上海聯和投資有限公司持股6.69%,上海市黃埔區國有資產總公司持股3%等。 一份上海金融控股課題研究稱,上海市政府可考慮重新規劃浦發銀行和上海銀行發展戰略,可以通過股權置換,浦發控股上海銀行,然后整體戰略規劃,將上海銀行定位為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為主的銀行,經營領域為長三角。而浦發則舍棄中小企業業務,與上海銀行錯位競爭。如何和浦發合并成功,那么上海銀行上市計劃將不再有意義。 “上海銀行董事長兼行長陳辛近期在參加北京銀行上海分行開業儀式時仍然表示,上海銀行將會爭取上市,并且正在籌劃定向增發。 “上海銀行的其他股東也有反對進入金融控股的。”另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目前上海銀行的股權較為分散,外資股東股份也不小,第二大股東匯豐銀行持股8%。 “顯然,如果政府采取拉郎配的辦法會引起爭議,國泰君安和上海證券合并變局,就是個例子,必須要采取市場化手段。”上海某銀行高層評論。 另一個例子是,上海金控的版圖上還缺乏一個具有控制權的保險公司,上海國資公司亦參股了太平洋保險公司,并一度成為第二大股東,但太保也想謀劃自己的金控王國,今年年初,太保定向增發,上海國資公司的股份稀釋后被刷出了十大股東之列,目前太保即將登陸A股。 相關專題: 相關報道: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