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寧夏“土地銀行”現狀調查(3)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9日 11:18 財時網
[接上頁] “在這種產權交易過程中,自然發展出了土地使用權交易的中介組織——土地信用合作社。”大興安嶺和賀蘭山腳下的村民,對于土地的經營手法顯得如此不謀而合。 “從社會穩定的角度出發,廣大農民同意承包權,現在把承包權改了,可以自愿有償的方式采取轉包、出租、入股,甚至存合作社都可以,但不能簡單進行私有化。土地私有化問題跟憲法不符,這是大問題。”厲以寧說。 細細的紅線 合作社的開張正斡旋著土地問題的“主義”之爭,更是在回答土地資源利用所提出的棘手“問題”。 國土資源部部長、國家土地總督察徐紹史日前也表示,“18億畝耕地不僅是‘底線’,更是‘紅線’”,“必須保有18億畝耕地,這是一個不能再少的數字。” “土地銀行”在不變更土地權屬和用途的前提下,促進了農村18億畝耕地的有序流轉,“有利于土地經營的集中,有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業和城市轉移。”楊揚評價道。但如若繼續缺少支援,“土地銀行”里的土地會再度日益流失,其時剩下的將不僅是可憐的“利息”,更包括葉立國們一連串無法得到答復的問題。 “如果我不是村支部書記,可能我不會做這個事。干這事風險挺大,我今年忙了一年,也基本等于一分錢沒掙。”葉立國說。■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