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城鄉一體亟待市場力量驅動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3日 00:30 財經時報
姬岳洪 近日,成渝全國城鄉統籌綜合改革試驗區簽署了《推進產業分工合作打造川渝工業經濟區備忘錄》(以下簡稱《備忘錄》)。雙方在產業對接和協作助推城鄉統籌改革等方面的實驗進入實質性階段。 但縱觀《備忘錄》,其暴露的問題在于:城鄉一體化過程中,大城市的輻射能力不夠,城鄉統籌發展正經歷著來自產業動力不足等方面的考驗,以產業為支撐的市場力量還沒有釋放潛能。以成渝試驗區為例,試驗區尤其是重慶邊遠農村基礎設施落后,公共產品缺乏,部分農村農民還未完全脫貧。在以成都為中心劃分的3個經濟發展圈層中,城區城市化率達85%;二圈層城市化率僅為2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面積最大的三圈層,8市縣城市化率只有17%。沒有較好的產業基礎,也更談不上形成具有一定輻射力的產業格局。這就意味著在市場導入和市場構建上,成渝特區算的還是一筆糊涂賬。 怎么導入市場,讓市場推動城鄉經濟發展?在農村,我們常看見一些如造紙廠、化肥廠等企業工業“三廢”和生活污水破壞環境。在一些村莊的中心村建設、生態綠化建設、村落文化和農村衛生設施建設還基本上是一張“白卷”。從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面臨著保險額度低、以縣為統籌的財政壓力等突出問題。成渝方面專家也承認,二級城市經濟發展不夠,如何帶動農村,這是成渝試驗區面臨的大問題。 這就讓人不得不反思:公共領域的建設和統籌既然成為了一個需求項目,為什么不拉動一些市場資本參與進來,用金融的手段和市場化建設的模式去發展? 跳過公共領域,在農民最關注的土地流轉和適應城市生活等問題上,也折射出缺乏市場考量的思維怪圈。 村級集體資產處置和失地農民安置方面還是沒有按市場化道路去統籌和合理流轉,強行的粗放式流轉讓農民失去了土地,大多數農民沒有一技之長,而且多數農民年齡偏大,在就業本來就比較困難的情況下,失地農民就更難找到合適的工作了。有專家曾經說,這是新型的農民“守著豪宅沒飯吃”。當然,這會涉及政府的一些利益,不過,既然要改革,政府就要在照顧民眾上割點肉。 我們是否可以考慮用一些市場的力量,如按照市場價格合理流轉土地,按照市場思維建立起對農民職業技能的培訓機構,只有真正讓市場和企業家們融合到了城鄉一體統籌中,這才是真正的靠譜,否則,缺乏市場的一體化會是空中樓閣。 費孝通先生說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我想關于“大同”也好,“一體化”也罷,落腳點還是農民過上更好的生活。那靠什么“美”起來?道路的選擇始終繞不過尊重市場、引入市場,全面而科學地構建市場體系這些“彎兒”,“天下大同”更需要市場力量這把為改革披荊斬棘的“斧頭”。-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