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長三角經濟指標超越珠三角 私營經濟推動融合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2日 02:32 中國新聞網(來源:東方早報)
最近10年,在私營經濟的推動下,長三角經濟融合正在前所未有地展開 今天的長三角在各個經濟總量指標上都已經超過了珠三角,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引擎之一。 雖然長三角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發展一直不乏民間的鼓動和政府的意向表達,但是整個區域經濟的融合發展并沒有實質性的突破。最近10年,在私營經濟的推動下,這種融合正在前所未有地展開。 在國務院《長三角地區區域規劃綱要》出臺前夕,一部歷時三年,針對長三角區域經濟提出田野實訪和戰略分析的學術調查報告《重返經濟舞臺中心———長三角經濟區融合轉型研究》于近期問世。這份報告由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和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多位教授參與主持和研究,計劃對象涵蓋了長三角地區16座經濟發達城市,針對域內29種行業的中高層企業管理者進行面訪,獲得2405個有效樣本。 這也是目前針對長三角企業經營現狀、產業集聚形態和企業對宏觀投資環境評價最權威的調研報告。 報告指出,長三角區域經濟近十多年來突破性發展的基本和主要的動力來自于市場的力量,對于江蘇而言就是大規模引進外資后所形成的面向國際市場的外向型經濟,對于浙江而言就是活躍的民營經濟,而上海的開放給了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重新布局的機會,經濟資源和生產要素的流動突破了行政區劃的阻隔,使經濟活動的內在關系得到聯接,促進了區域經濟的融合和活力的噴發。 政府為長三角經濟的活力重現和蓬勃發展積極創造了適宜的宏觀環境,包括吸引外資的低稅收政策、鼓勵民營經濟的優惠和折讓、大規模現代化基礎設施的興建、切合實際的產業規劃的引導和多種開發區的設立、市場統制和經濟管制的放松等等。 長三角區域經濟的一體化還遠未完成,而且還只是剛剛起步而已。一體化的進程必須基于政府的意愿和作為,但又不能僅僅依賴于政府的意愿和作為。它的起始需要促進市場的自由化,以釋放經濟的內在潛能,而它的實質性演進必須依賴于企業和企業家追逐利潤的意愿和作為,以此形成資本和生產要素在更大的地理范圍和市場空間進行配置和重新配置,以形成區域經濟的活力,逐步形成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經濟結構的互補與改善,從而促進整體區域經濟的融合與發展。 陸雄文:“建議制定長三角合作法規” 在討論長三角經濟融合轉型的過程中,一個主要的論點就是,必須進一步拆除資源要素流動的人為屏障,創造公平自由的區域環境。 《重返經濟舞臺中心———長三角經濟區融合轉型研究》報告主要負責人之一,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接受早報記者專訪時建議:長三角地區可以參考美國《州際商務法》(In-terstateCommerceAct1887)模式,制定一部具有仲裁性質、凌駕于長三角各地政府權力之上的法規性文件,法規可以定名為《長三角合作與發展促進條例》。 制定地區性法律 東方早報:地方政府在長三角經濟進一步發展過程中將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陸雄文:我們要讓市場“無形的手”發揮作用,現在這只手正受到阻礙。 東方早報:您談到的是一個比較理想化的環境,那么通過什么方式才能向這種環境靠攏? 陸雄文:我建議長三角地區參考美國《州際商務法》模式制定一部具有仲裁性質、凌駕于長三角各地政府權力之上的法規性文件,法規可以定名為《長三角合作與發展促進條例》。 1887年美國國會通過《州際商務法》主要是針對當時私營鐵路在壟斷經營的情況下對不同地區、不同顧客征收不同費用的情況,通過法律條款來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以這部法律為基準,加上此后的眾多相關法律,政府有效地利用法制手段鏟除貿易壁壘,為各州之間低成本、大規模實現工業化提供了可能。 長三角的這部法規的作用與之類似,可以把長三角城市之間的標準進行統一,使得各地區企業獲得公平的競爭環境。 實際上,長三角地區曾經也試圖簽訂一些協議、備忘錄等用來協調區域經濟之間所產生的問題,但是,由于這些協議并沒有法律性質,使得真正運行過程中各地政府依然會站在自身的立場處理問題,導致協議流于空泛。 因此《長三角合作與發展促進條例》必須是一個創新和飛躍性的文件,條例制定后一旦發生糾紛,我們可以引入例如長三角以外的10個城市政府進行仲裁,達到公平合理的標準。 相關報道: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