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藥品監管風雨九年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8日 07:58 京華時報
本報記者 劉薇 從1998年到2007年,國家藥監局是一個成立僅九年的年輕機構。九年中,藥監局有過很多成績,有過失誤,有過困難。 九年藥監,從整章建制到反腐風暴,從藥品分類到GMP認證,在努力保障大眾用藥安全的同時,也在進行著自身的建設。 1998 成立之初“抗洪”打假 1998年,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根據這一方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合并經貿委下的國家醫藥管理局、衛生部的藥政局和中醫藥管理局的職能,成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隸屬國務院。該局享受副部級待遇,承擔藥品從研制、審批、生產到銷售的全方位監管職能。 在中央政府直屬機構序列中單獨設一個統一監管藥品工作的部門,建國以來,尚屬首次。 1998年4月16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式掛牌,原國家醫藥管理局局長鄭筱萸任局長,原衛生部藥政局局長邵明立和原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任德權任副局長。 新成立的藥品監督管理局設辦公室、藥品注冊司、醫療器械司、安全監管司、市場監督司、人事教育司、國際合作司,承擔新藥、進口藥品審批等14項職能。自此,藥品監管領域“九龍治水”、責任不明的局面被打破,全國7000多家藥品生產企業、一萬六千多家藥品批發公司、六萬多家藥品零售企業,全部歸屬國家藥監局管理。 此后不久,我國南方暴發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整個國家的注意力轉向南方。剛成立的國家藥監局也投入到抗洪斗爭一線,組織各藥品企業為災區群眾提供藥品支援,強化了救災藥品的質量檢驗,查處了一批假劣藥品,樹立了一個新機構的良好形象。 洪水退后,假藥盛行,國家藥監局開始藥品打假,并于10月31日,首次發布藥品質量公報。當時鄭筱萸強調,打擊假劣藥品要決心大,行動快,措施硬,懲治嚴。 1999年全國共取締、關閉藥品集貿市場113個,取締非法藥品經營戶14219家。醫藥市場的混亂狀況初步扭轉,非法經營藥品的活動得到遏制。 事實上,“打假”是貫穿藥監局十幾年工作的一個核心詞匯。 1999 實行藥品分類管理 1999年1月13日,河北省藥監局掛牌,成為首個地方藥監局。 此后的一年時間里,各省藥監局相繼成立。至2000年11月18日天津藥監局成立為止,全國除港澳臺以外的31個省市均已成立藥品監管局,為下一步省以下藥品監管機構實行垂直管理奠定了基礎。 1999年7月22日,國家藥監局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發布《處方藥與非處方藥分類管理辦法(試行)》。這標志著我國藥品監管制度又推出一項重要改革,國家將開始對藥品實行分類管理。 這個改革,仍然影響著目前我們的用藥模式,對確保藥品安全意義重大。 12月,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制度確立。凡是上市5年以上的藥品和國家重點監測藥品,必須向藥品監管部門報告藥品引起的所有可疑不良反應。這一制度的建立,對于及時發現藥品安全隱患,最低限度降低藥品副作用至關重要。在后來的佰益事件中,正是依靠這一制度,及時發現并阻止了危害的擴大。 2000 垂直管理與GMP認證 2000年6月7日,藥監系統機構改革做出第二次重大調整,省級以下藥監系統從隸屬各個地方行政機構變為垂直管理,省一級藥監部門的財權和人權仍在地方政府,但由國家藥監局實行統一的行業管理。 在1999年的全國兩會上,關于地方藥監系統垂直管理的呼聲已出現,一年以后愿望成真。時任國務院副秘書長的馬凱稱,由于省級及省級以下藥品監督管理機構不統一,許多地方分屬不同系統,政出多門,監督管理力量分散,地方保護主義盛行,有的甚至官商勾結,沆瀣一氣,嚴重影響監督的公正性和權威性。因此改革藥品管理體制,勢在必行。直至2002年8月12日,一個全國集中統一、省以下處置管理的藥品監管機制初步形成。 藥監局成立后,開始強推GMP認證,對藥品的生產領域進行規范化管理,規定所有藥品生產企業必須在2002年底前達到GMP要求,否則將不再給企業發布《藥品生產企業許可證》。 這也是藥監局九年發展中一個從未停止過的工作。 2001 下大力氣整章建制 2001年1月28日,新修訂的《藥品管理法》經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 這部法律的重新修訂,對于完善藥品監管法律體系,確保用藥安全,意義重大。 修改前的藥品管理法制定于1984年,許多方面已不適應當時的形勢。沈陽藥科大學教授、全國政協委員孫毓慶曾分別三次提交提案,希望修改這部法律。 國家藥監局成立后,將研究修改這部法律列入議事日程,聽取各界修改意見,經過兩年的努力,終見成果。 完善制定和完善藥品監管法律體系,是新藥監局用力最多的工作之一。在國家藥監局成立后的兩年時間里,相繼頒布了《藥品流通監督管理辦法(暫行)》、《藥品監督行政處罰程序》等一系列法規。僅1999年上半年,就出臺了5個藥品注冊管理方面的規章。 2001年12月11日,中國加入WTO,出于提高中國醫藥企業競爭力的初衷,藥品監管部門著手改革藥品行政審批制度。 2002 藥品審批權收歸中央 2002年,著名的“地標轉國標”工程啟動。 10月30日,《藥品注冊管理辦法(試行)》正式出臺,并于同年12月1日開始實施。這一改革,在鄭筱萸案披露后,被人們廣泛提及。事實上,所謂“地標轉國標”,就是將原來分散在省一級的藥品審批權收歸國有,制定統一的“國藥準字”。 這一改革的初衷,是為了改變藥品審批標準不一、地方保護主義盛行、藥品全國流通困難等諸多難題。只是,在權力集中到少數人手中后,缺少有效監管,終釀禍端。 這一年,藥監系統腐敗問題初現,浙江省藥監局原局長周航、國家中藥品種保護審評委員會辦公室原主任韓白石、原副主任畢可展因收受賄賂被判刑,成為藥監局成立后首批被公開查處的貪官。 2002年,藥品抽檢費用改革深得民心。藥品抽檢費用由過去接受檢驗的生產經營和使用單位付費,改為政府財政統一買單,藥品檢驗部門自收自支的歷史結束。 2003 “非典”開辟綠色通道 2003年4月16日下午2時30分,掛了5年的“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牌子被“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取代。 經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批準,國家藥監局再次擴權,將食品、化妝品和保健品的審批管理權納入麾下。鄭筱萸、邵明立、任德權三人職務不變,魯惠生、張文周、楊寶祥為黨組成員,楊寶祥為中央紀委駐局紀檢組組長。 牌子剛掛出不久,“非典”全面來襲。抗“非典”藥物研制成為藥監系統的一場攻堅戰。藥監局緊急開辟綠色通道,成立了防治“非典”藥物審批專家組,特事特辦,加快“非典”的研究。 這一年,高志全的名字響徹全國,成為全體藥監人員的楷模。這個工作在山西呂梁地區的基層藥監人員,在藥品市場專項整治、依法查處中,被一無證藥品經營戶報復殺害,犧牲時年僅38歲。 2004 藥品不良反應監測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04年,一種來源于禽類的H5N1病毒,再次威脅人類———禽流感也考驗著醫藥衛生界。藥監局稱,要像防“非典”一樣,為禽流感藥物研制開辟綠色通道。 3月4日,《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發布,我國正式建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制度。這一制度,對加強上市藥品的不良反應監測、促進新藥研究開發和毒副作用嚴重品種的篩選淘汰,意義重大,至今仍被作為保障藥品安全的一項重要制度被加以強調和貫徹。 4月,安徽阜陽農村,13個嬰兒的幼小生命,因食用劣質奶粉而結束。這一事件驚動了國務院。溫家寶親自批示,要求徹查。此后,食品藥品質量問題頻發,心臟起搏器事故、骨科內固定器斷裂、人工乳房移位,藥品監管積累的問題從這一年開始集體爆發,并在2006年因造成4人死亡的“齊二藥”事件和造成11人死亡的欣弗事件披露達到高潮。 20052006 仍在進行的反腐風暴 2005年4月29日,中紀委書記吳官正到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檢查工作時稱,當前食品藥品安全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有的地方和部門搞保護主義,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監管不力,對大案要案要嚴厲查處。要注意揭露和查處大案要案和惡性事故背后隱藏的腐敗問題,重點查處營私舞弊、索賄受賄、玩忽職守、失職瀆職等行為,保證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6月22日,61歲的鄭筱萸被免職,原副局長、衛生部藥政局出身的邵明立任正局長———藥監局的鄭筱萸王朝終結。此后藥監系統一系列腐敗問題浮出水面。 2005年到2006年,藥監系統反腐風暴驟起。2005年7月8日,藥監局醫療器械司原司長郝和平被刑拘;10月,中國藥學會咨詢培訓部原主任劉玉輝被立案調查;11月,廣州天之驕藥物開發公司原總裁張平被刑拘,交待出一批涉嫌行賄受賄的官員及專家名單。 2006年1月12日,國家藥監局藥品注冊司原司長曹文莊被立案調查,化學藥品處原處長盧愛英、國家藥典委員會原常務副秘書長王國榮一同落馬,12月28日,鄭筱萸被刑拘。 至今,這一對藥監系統產生深遠影響的反腐風暴仍在繼續。 在一系列腐敗案件逐步揭露的過程中,治理一藥多名、藥品再注冊、推行藥品企業駐廠監督員制度、全國藥品進行飛行檢查等措施同時展開,國家藥監局著手各項制度和工作的重新梳理,除舊立新。 相關報道: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