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產業安全警示中國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8日 13:50 《中國投資》
○ 本刊記者 楊海霞 最近,“產業安全”這個涉及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問題,引起了自上而下的廣泛關注,一些并購案甚至因此擱置。 與外國的保護主義相比,中國仍然在盡力地敞開大門。一直以來,中國將鋼鐵、能源、通訊、金融、交通運輸等等領域層層開放,對中國市場虎視眈眈的外資以入股、控股、并購方式紛涌而至。隨之而來的,則是許多龍頭企業被逐漸控制,有些民族工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逐步消失——這是一個相當危險的信號,長此以往,中國的產業將面臨隱患,成為國際產業分工總體格局中打工者的角色。 外資斬首并購響警鐘 從原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到民營企業的老總,都對這番言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今年三月份,李德水在兩會中,提出了對外資壟斷性并購我國企業應保持足夠關注,跨國公司在華并購的這一新趨勢,“如果聽憑發展,將十分危險”。 在肯定了要繼續積極有效利用外資之后,李德水表示,一些跨國公司在中國活動的目標是必須控股、必須是行業龍頭企業、未來預期年收益率必須高于15%,如果聽憑發展,將十分危險。 繼李德水發出要謹慎對待壟斷性跨國并購的表態后,全國工商聯的提案也指出,為了國家的經濟安全,政府對外資并購要有底線。 事件的導火索表面上是美國凱雷收購徐工案。作為中國機械重工的龍頭企業徐工在資金壓力下,希望將大部分股份賣給美國凱雷。而之前,中國機械重工相當多的企業已經落入外資囊中,這意味著許多軍工用途的配件生產很可能將受制于外資。 這件事激起了巨大反響,另一個并購方民營企業三一重工對此非常不滿,認為此事有偏向外資歧視內資之嫌。而機械工業協會也表示這已涉及到了國家產業安全的底線。在喧囂之中,一個專門規范裝備制造業的文件下發,而徐工并購案已經上交有關部門待批。 事實上,外資在中國經濟中的控制力已經達到了某種令人驚訝的程度: 這些外資頻頻并購的案例大多分布在盈利能力很好的制造業、流通業以及高科技產業,如汽車、電信、啤酒、飲料、日用品、機械、大型綜合超市、醫藥行業等。 在飲料行業,外資飲料已經占領我國飲料市場90%以上的份額,在洗滌用品市場上,美資寶潔公司如今占有中國洗發品市場60%以上的份額。中國流通領域的零售企業15強中,外資企業占了10強。 當然,如果說這些產業還未涉及國家產業安全的領域,那么機械行業的外資控制力則可以說到了危險的地步:這些企業是國家花費大量投資扶植成長起來的行業龍頭企業,存在著大量合資并演變為獨資的情況。 比如,軸承行業的西北軸承,化工機械行業的錦西化機,油嘴油泵行業的威孚,電機行業的大連電機,齒輪行業的杭州前進齒輪箱公司以及常州變壓器廠、陜西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等——這些在我國制造業中居舉足輕重地位的企業,幾乎無一幸免,被外資收購。 這些現象背后的隱患是什么呢?早在去年年底國家發改委體改所國有資產研究中心主任高梁就曾發出過警告:“如果聽任國家多年培育的骨干企業被跨國公司吞并,我國工業的核心和關鍵部分被外資控制,國家將失去對工業發展和技術進步的主導權,我國經濟獨立和政治獨立的基礎將被侵蝕殆盡”。 國家發改委投資所副研究員羅松山博士表示,可以從過去國外的經驗中看到,在政治關系比較緊張的時候,很多外資撤走,如果完全依賴外資的資金技術和管理,那么只能剩下許多空殼企業,倘若涉及到國計民生,結果將更為糟糕。 另外,某些并購行為可能危及國家安全,因為某些骨干企業在生產民品的同時,還生產軍品,外資在做盡職調查時,易獲取中國軍備的技術機密。 羅松山表示,“目前雖然蘇聯解體了,意識形態還存在,比如還有很多國家不承認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這樣的國際形勢下,必須要注意產業安全的問題。 商務部的有關人士稱,當前中國尚未出現產業安全問題。但是,羅松山認為,產業安全的問題并不是關注當前顯性的問題,或者正常情況下的狀況,而是要考慮極端情況。 “如防洪大堤,現時是否安全當然是首要考慮的,在現時安全的情況下我們所要考慮的是將來面對20年一遇、50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洪水時,大堤能夠保證是安全的,保證現時安全條件下進一步加強安全防范意識,關鍵就是排除各種安全隱患,提高大堤極端情況下的安全度”。 并購屏障缺失,令外資長驅直入 外資所帶來的安全威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們自身的因素造成的,部分法規對于可能造成產業安全問題的外資并購仍缺乏必要的屏蔽。 這與國際上很多發達國家的做法大相徑庭。雖然經濟民族主義遭受批評,但是各國都在批評他國的同時,并沒有放棄這些保護主義的做法。無一例外的,這些國家都設立了相應的法律,來解決這一類問題。 客觀地說,中國在此方面也有政策法規。比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羅松山說,這個目錄體現了安全的意識和原則,對維護產業安全有指導思想。 但是,“這與一般的產業安全理念存在著巨大的沖突”,羅松山說。鼓勵外資進入的行業恰恰是出于安全目的需要保護的行業。 比如,目錄中鼓勵投資的,一方面是對產業發展和國家經濟安全起重要作用的行業,地方政府以此為依據,鼓勵外資企業并購劃歸地方的行業龍頭企業;另一方面是與國計民生有十分緊密聯系的石油加工及煉焦業、普通機械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等,也在鼓勵范圍內。相反,技術落后的、高能耗、高污染行業則限制外資進入。 此外,《反壟斷法》和《國家安全法》等保護產業安全的基本法律體系沒有構建起來,“產業安全”沒有法律意義上的界定和認證,這些都造成了在法律意義上的屏障的缺失。國家發改委投資所副研究員汪文祥指出,目錄所規定的一般是項目層次的,而對于資金進入及外資并購,就沒有明確的約束。 而且,在推行實施相應措施時往往屈從各種權力部門的壓力,羅說。 對于具體規范外資并購的政策方面,事實上,已經有了一系列法規出臺。這些政策實際上為近年來外資并購國有企業提供了規范。 2002年末實施的《關于向外商轉讓上市公司國有股和法人股有關問題的通知》和《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以及2003年初實施的《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利用外資改組國有企業暫行規定》,構成了中國利用外資改組國有企業的新政策體系,自此,外資被允許并購國有企業。 去年年初,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的《關于完善外資并購外匯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以及今年初商務部、證監會等五部委聯合頒布的《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略投資管理辦法》,又使得外資在證券市場大并購的政策限制已經大大放寬。 總之,相關部門出于利用外資改組國企的目的,對外資并購內地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大開綠燈,對其引發的后果卻缺乏足夠的預警與監管。 有評論認為,《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雖然對并購導致過度集中的審查問題作出了規定,提出防止外資并購造成市場過度集中。但從已經實施的30多個審查案例來看,尚沒有運用權力作出禁止合并的決定,而且審查制實際上成了備案制。 目前,商務部確實在制訂《外資并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修訂稿),但由于需要征求意見的部委較多,這個過程相對較長,什么時候頒布實施目前還不得而知。 未雨綢繆:專家建言預警機制 “我們需要建立一套產業安全預警機制,就像一個家庭需要有一套家庭財產和人身安全預警機制一樣。” 清華大學經濟安全研究所所長雷加說。他建議對某些行業和某些國家要特別關注。 在問題提出來的同時,究竟該如何防范于未然,當前專家們還沒有取得一致意見。很顯然,這是一個非常復雜、需要制衡的問題,涉及部門設置、部門間協調、中央和地方協調以及立法和執行的各個環節,實施起來不是那么容易。不過顯而易見,目前非常有必要未雨綢繆,建立一個適當的保護產業安全的預警機制。 雷加說:“建立這種機制,一是需要考慮我們的產業發展進程,二是需要考慮我們的產業組織特征,三是需要考慮我們的政府組織特別是信息傳遞機制,四是需要建立一套精干有效的預警咨詢組織。這一機制至少應具備三個功能:一是能對各個產業目前的安全狀態做出評估,二是能對各個產業未來若干年的安全趨勢做出預測,三是要能夠及時將相關安全信息傳遞給我們的企業。從系統結構上看,在國務院層面上,應建立重點產業安全預警機制;在行業層面,應依托各個行業協會,建立行業安全預警機制。 在行業上,應重點關注石油、煤炭、電力等能源行業,因為這些決定中國發展的能源安全;關注有色金屬行業,因為我們某些重要有色礦產資源供給的對外依存度已經很高;關注港口水運產業,因為在該行業我們對外資的超國民待遇已使內資企業的控制力逐漸降低;要關注機械制造業中的龍頭企業,防止外資通過并購龍頭企業控制某個機械制造行業整個產業鏈;要關注汽車制造業,因為該產業的本土資本自主品牌競爭力和市場控制力趨弱;要關注高端計算機整機行業,因為它關系到重要部門的信息安全;要關注國內市場需求大的家電、手機、造紙、醫藥、批發零售業等產業,因為這些產業既關系到國內市場供給的穩定性,又涉及到國家財政收入的穩定性;要關注紡織業,因為該行業是我們的出口大戶,中國對外貿易的比較優勢相當程度上是紡織業的低成本優勢;前述不少產業既關系國計,又關系民生,在這些產業安全上不能有任何大的疏忽。 關于外資的國家分布,應關注來自美國、日本、歐盟三大國家和集團的外資。因為這些國家和集團與中國的貿易量大,貿易摩擦多,且來自這些國家的跨國公司在華戰略性并購較為頻繁。 國家發改委投資所羅松山:“不主張照搬美國。首先,必須確定一些關鍵行業的重點企業不能被外資所控制,明確規定這類行業可以適度引進外商綠地投資,但對這些重點龍頭企業,決不允許跨國并購。要為自主創新保留產業和企業平臺。 其次,大力扶植能同來華跨國公司相抗衡的有一定競爭實力的國民掌控和大型企業集團。要對各主導產業部門的有實力的大企業進行必要的篩選。有計劃、有重點地支持和培育一批掌握一定先進技術和生產規模的大型企業集團的發展。要在國民經濟重要部門和高盈利部門發展具有跨地區、跨部門、跨所有制和跨國經營的大型企業集團。這是我國同國外大資本在國內、國際市場上展開真正有實力的競爭的有效手段。對國有經濟有進有退要正確理解,不應讓有競爭實力且盈利的國有企業從一般競爭性領域撤出時將其讓給外資企業。 最后,立法最為關鍵。《反壟斷法》針對外資進入產業領域后發生壟斷的情況介入監管,屬于競爭政策;《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規定》則從規模、資金等方面設置行業準入的標準。 國家發改委投資所副研究員汪文祥:“不主張建立一個所謂的產業安全預警體系,而是設立單個指標,對企業個案進行審查。單項的指標比一套體系更為有效。比如法國的作法是,利用經濟手段,在外資企圖并購某企業時,將行業內幾個企業合并,讓外資并購的成本增加,知難而退。這就是對單個企業的控制。對我國而言,應當特別注意的是國內控制不是政府控制。比如對企業的管理層在國籍上作出規定。另外,基礎產業支柱產業應當設準入門檻。并在現實運行和未來發展方向上對產業安全進行控制”。 國資委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白津夫:“美國有一個專門的機構——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來處理外資并購問題,像中海油并購尤尼科失敗,就是受到這個機構的反對。如果在全國人大下設一個并購委員會,代表國家對企業并購尤其是國有資產的重大并購,來行使表決權,最具權威性,也能避免部門之間的意見分歧”。 引入外資政策料將轉向 “能否走出部門政績思維,恐怕是我們建立完善的外資并購審查機制的最大障礙,”雷家說。同時,要想改變當前這種狀況,必然會觸動實力強大的跨國公司的既得利益,羅認為,他們將是強烈的反對者之一。 這番針對產業安全的討論,激起了對中國多年來積極引入外資政策的負面效應的反思。在不少地方,政府能夠吸引多少外資、引入多少世界500強企業是地方官員考核的重要指標。專家認為,這就改善了海外收購者的談判地位,使他們有能力一再壓低收購價格。 而對于企業來說,外資并購能夠帶來許多好處。一方面可以解決當時一些財務上的問題,另一方面,無需冒險開展自主技術創新,還可以享受到只有外資才能享受到的稅收優惠。 甚至有少數中國企業高管企圖與海外并購者聯手上演“外資并購”的雙簧,以獲取私利。商務部研究院博士梅新育分析,他們通過這種手段把自己管理的公司據為己有,因此會竭力壓低公司股權轉讓價格,并按照自己默認的接盤者“量身定做”競購者標準。 這些內在的并購動力,常常會令中央和地方在外資并購的案例中,意見不合。顯然,過多的指責地方或企業的行為是沒有意義的。羅松山認為,中國的環境正在發生變化,我們的政策應該有所調整。 他表示,多年來,中國為“市場換技術”的引資策略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自1992年提出“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希望通過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來推動中國工業,尤其是國有工業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成長。 “這在當初對于沖擊計劃經濟體制、封閉式運作模式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盡管成績斐然,但當時有點“下猛藥”的意思.羅松山認為,這種引資策略執行到現在已經產生了極大的負作用,導致了資源錯配、加劇了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的問題,擠壓了內資企業的生存空間,阻礙了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增強,他說,“這代價太高了”。 如果沒有對一些體制的調整,產業安全問題顯然不會得到徹底解決。因為必然會在執行的環節中出現問題。 人們猜測,這會不會讓決策者重新考慮未來引進外資的某些關鍵政策,多年來不惜代價引入外資的局面會不會從此逆轉? 當然,反思外資作用的目的不是關閉中國市場,而是為了糾正注定不可持續的偏頗招商引資方式。資本本身的趨利性本無可厚非,站在全球的角度看,中國高層對于外資并購和引資政策的反思并非是逆潮流而動。我們為國際并購尤其是惡意并購限定底線的提議,或者是反壟斷法的出臺,等等,都是為了更合理地引進外資,同時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正如成思危給產業安全問題所定的調:對待產業安全問題,應防止麻木不仁,漫不經心;同時又要謹防過度夸大產業不安全,走回頭路。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