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海南農墾大變革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7日 03:58 中國經濟周刊
從建國初期承擔“對內保障”歷史使命的橡膠種植基地,到如今年產值突破60億元的超大規模企業群體,再到通過內部改制打造市場化的集團軍,海南農墾正在人們的淡忘中開始實現其“海南航母”乃至“中國航母”的未來目標。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楊眉 張梅芳/海南報道 海南省農墾,這個誕生于上世紀50年代初、承擔著“對內保障”的特殊歷史使命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在完成了其旨在“打破帝國主義對我國經濟封鎖和橡膠禁運”的歷史使命后,正在人們的淡忘中實現歷史性的大變革。 “海南農墾已從最初的天然橡膠生產基地,發展成如今以天然橡膠為主,農、工、商綜合經營,兼具教育、衛生、公安、民政等社會職能的特大型企業群體。”海南省農墾總局局長、海南天然橡膠產業集團股份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吳亞榮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專訪時介紹說。 尤為令人關注的是,計劃經濟色彩濃厚的海南農墾,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正在打破以往人們印象中集經濟、社會、文化等于一體的“小社會”形象,在發展模式、經濟結構和經營體制等諸多方面都發生著深刻變化。 “重新整合龐大、復雜的經營性資產和資源,建立符合市場化運行規律的現代化集團大公司,是海南農墾近年來在企業改制方面進行的有效探索和實踐。”吳亞榮還透露說,“繼2005年組建海南天然橡膠集團之后,另外兩家農業產業化的集團公司也將在近期掛牌。” “這些集團化大公司,將成為海南農墾實施‘走出去’戰略的主力軍,海南農墾的未來目標是突破海南概念,甚至中國概念,做世界的海南農墾,”吳亞榮說。 在實現自身轉型和發展的同時,靠種植業起家的海南農墾,在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等方面也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我國的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可借鑒的發展思路和模式。 海南農墾轉型: 從“小社會”變為“集團軍” 大—這是海南農墾給外界的第一感覺,“1/8的人口,1/4的土地”,這是吳亞榮局長介紹海南農墾在海南省的地位時常用的兩個數字。 而另一組數字似乎更能體現海南農墾之大:目前總人口106萬人,擁有規劃土地總面積1280萬畝,轄有國有農場92個,41個獨立核算的工商建運企業,400多所各類學校,近百家醫院,總資產超過了124億元,農墾企業遍布全省18個市縣…… “這是三代農墾人共同創造的奇跡,”吳亞榮評價說,“但也正是這一‘大’的特色,讓海南農墾面臨著市場化轉型的復雜性和艱難性。” 海南農墾有多大? 《中國經濟周刊》從海南農墾獲悉的一組數字表明,從經濟規模和經濟效益角度看,海南農墾已經接近甚至超過了國內一些大型企業: 2005年墾區生產總值突破60億(僅限橡膠和農產品產值)大關,占當年海南省生產總值的15%左右;而在2000年,墾區的生產總值僅為35.95億元,近5年來年均增長10.2%,增速高于海南省平均水平;國家投資回收率為144.1%,積累固定資產現值120多億元。 這幾年,墾區的經濟效益更是大幅度提高,從“九五”時期虧損8.81億元,轉為“十五”時期盈利8.64億元,其中2004年盈利4.71億元,創歷史最高水平; “十五”期間,墾區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達55.5億元,比“九五”時期凈增16.7億元,總量增長43%,是歷史上投資力度最大的時期; 目前是全國最大的天然橡膠生產基地,干膠年生產能力23萬噸,累計生產干膠460萬噸,替代進口節約外匯40億美元; …… 海南農墾成立和發展的50多年中,共上繳稅利63.7億元,投資回收率為143.9%,其中農業稅占海南全省的50%以上;累計支援地方建設資金3億多元,無償向地方移交了57個農業項目和工廠,同時通過并場帶鄉,先后接納了毗鄰的1529個自然村、23.3萬人口,其中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人口近8萬人,有力地促進了海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 在實現墾區經濟發展的同時,海南農墾還在山區建起了一批現代化的文明城鎮,其中一些城鎮成為海南省的生態樣板,并成為海南省經濟和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墾區“小社會” 從經濟角度看,目前的海南農墾無論是在經營規模、收益水平還是競爭力方面,都可以稱為是一個農、工、商綜合經營體;但與一般的經濟組織相比,海南農墾又是一個教、科、文、衛全面發展的“小社會”。 用吳亞榮的話來說,“目前的海南農墾已發展成為以天然橡膠為主,農、工、商綜合經營,兼具教育、衛生、公安、民政等社會職能的特大型企業群體或社會經濟體系。” 這種獨特的身份和定位,是由其最初成立時的獨特歷史背景和歷史使命所決定的。 作為我國三大直屬墾區之一(另外兩個為黑龍江農墾和新疆建設兵團),海南農墾創建于1952年,當時為了“打破帝國主義對我國的經濟封鎖和橡膠禁運”,黨中央作出了“建立我們自己的橡膠生產基地”的決策,華南墾殖局海南分局宣告成立,隨后人民解放軍林業工程第一師合編進來,開始了海南大規模墾殖事業的建設。 “當時海南農墾人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依靠鋤頭砍刀開山劈嶺,在海南島的荒山野嶺上種植橡膠。”吳亞榮介紹說。 經過半個多世紀、三代農墾人的艱苦創業和努力奮斗,創造了在北緯18度以北大面積種植成功的奇跡,在海南島的荒山野嶺開墾了370多萬畝橡膠園,建成了全國最大的天然橡膠生產基地。 目前,海南農墾除了是全國最大的天然橡膠生產基地外,還形成了一個100多萬人口的新型移民社會和獨特的農墾社區。在農墾社區內,已經建立了教育、衛生、能源、水利、交通公安、民政等各項社會事業。 如教育方面,已經建立了包括學前教育、基礎教育和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教育體系,墾區早已于1994年就實現了“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和“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 衛生方面,海南農墾建立了獨立的醫療防疫體系,形成了局、場、隊三級醫療衛生保健網,擁有局屬醫院3家、農場醫院90多家、總局衛生防疫站一家、場防疫站92個、基層衛生所2000多個。對于最初在熱帶叢林進行開荒墾殖而建設起來的海南農墾而言,目前獨立、龐大、健全的衛生防疫體系,既是50多年來與困難和疾病斗爭的成果,也是農墾發展的基本保障之一; 公安方面,1981年海南農墾公安由保衛體制改為公安體制,形成總局公安局、市(縣)分局、農場派出所三級領導體系,農墾公安成為海南省公安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維護墾區社會治安、護林保膠和穩定全省治安大局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據介紹,海南農墾承擔的這些社會事業,每年為當地政府分擔了3億多元的費用開支。 對于海南農墾目前這種集經濟組織與社會事業于一身的特殊身份,吳亞榮給予了一個形象的說法:四不像、三不分、兩管、兩都管。 所謂“四不像”,是指不像政府、不像企業、不像軍隊、不像農村。“說是政府吧,可要上稅;說是企業吧,我們要辦社會;說是軍隊吧,又沒經費;說是農村吧,還要求入工會;” 所謂“三不分”,是指黨、政、企不分,如海南農墾對外有三個牌子:農墾總局黨委、農墾總局、農墾總公司。 所謂“兩都管”,是指作為中央企業由農業部直屬管,但人事由海南省政府管。 “當然,對于海南農墾的這種現狀,一定要放在其成立和發展的特殊歷史背景和特殊歷史使命這一大前提下來看待,”吳亞榮解釋說。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