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打造城市聯合體成為中部崛起迫切選擇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19日 10:00 新華網

  

打造城市聯合體成為中部崛起迫切選擇

京津冀都市圈 資料圖片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財經新聞圖片

  新華網5月19日消息:《領導決策信息》2006年19期刊登文章《2006區域戰略規劃春季觀察》。文章指出,增強中心城市的輻射功能,加快推進城市圈建設是中部崛起的重大戰略決策;在總體性規劃缺乏的情況下,西部省區應在區域性特色產業規劃上有所突破。全文如下:

  區域規劃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研究制定“十一五”規劃綱
要中,國家發改委已先行在京津冀都市圈和長江三角洲地區啟動了區域規劃試點,目的是促進解決兩個區域跨省區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一些重大問題,同時也為區域規劃工作的全面展開積累經驗。

  今年以來,中央先后召開了研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西部開發等幾個工作會議,表明繼京津冀、“長三角”之后,中部六省正在成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的新增長極,它將與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一起,開啟一個區域發展的新時代。

  京津冀、“長三角”區域規劃試點令人期盼

  “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鼓勵東部率先發展,重點是加快培育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等為中心的都市經濟圈和城市群,提高區域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國家發改委已經于4月18日起面向社會征求對京津冀都市圈和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的意見和建議。這兩個規劃將涉及區域整體功能定位、城鎮體系建設布局、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布局、產業分工與空間布局、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促進區域發展的政策體系等主要內容。對于“長三角”諸城市而言,包括“長三角”諸多港口如何整合、會不會有新的發展帶、核心產業如何布局等爭論已久的問題,將在規劃中得到答案。

  與上海浦東成為整個“長三角”區域發展的龍頭相呼應,濱海新區正在成為京津冀區域發展的龍頭。去年以來,胡錦濤、溫家寶、吳邦國、賈慶林等中央領導先后到濱海新區考察工作,強調要加快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4月26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意見。會上,國務院正式批準濱海新區進行綜合改革配套試點。可以相信,京津冀和“長三角”兩個區域規劃試點的正式啟動,將對其他幾個區域的規劃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東北振興規劃 定位三省未來發展方向

  按照“十一五”規劃綱要的要求,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重點是要突出體制機制創新,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著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加強市場體系建設,促進對內對外開放等。目前,有關東北地區的振興規劃已進入關鍵階段。2月28日,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和國家發改委召開東北地區振興規劃第一次工作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東北地區振興規劃工作方案》,并對下一步工作進行了部署。據悉,《東北振興規劃》框架目前已經成型,《規劃》鎖定了八大重點:空間布局方案的設計與優選;產業發展與基地建設;城鎮體系建設與布局;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交通基礎設施與建設布局;能源保障體系建設與能源區域合作;水土資源的合理配置與保護;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有關專家指出,這些也是未來規劃的方向和振興東北的綱領。其中,空間布局設計、產業基地布局、城鎮功能重組將會重新定位東北三省未來的發展方向。東北地區將被劃分為三類綜合功能區:重點優化開發區、重點開發區、重點保護區域。

  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副主任宋曉梧1月16日在“改善投資環境促進東北振興國際研討會”上表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開局良好,下一階段將重點做好以下八項工作:包括進一步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搞好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等。總之,東北振興規劃將不僅僅為東北三省提供振興指導,更為中部崛起、西部開發等提供參考,其示范和先導意義值得關注。

  重視區域規劃、打造城市聯合體已成中部崛起最迫切選擇

  目前,中部崛起已經正式納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按照“十一五”規劃,中部地區要建設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高技術產業及現代裝備制造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4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正式確定在山西省開展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措施試點。

  從目前的情況看,國家促進中部崛起的政策概括起來是“兩個延伸”、“兩個支持”。“兩個延伸”,即把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政策向中部地區的重點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延伸;西部地區的政策向中部延伸,主要是指對西部強力扶持的政策往中部山區、老區、貧困地區等地方延伸。“兩個支持”,一個是支持糧食產業發展;一個是支持中部地區發展優勢產業(包括能源、原材料等)和交通、現代物流、流通體系建設,支持中部地區加強新農村建設,支持中部地區包括中原城市群在內的城市群發展。

  但是,目前中部各省仍存在著產業結構演進過偏、經濟體制僵化、資產投入和產業規模小、自主創新能力弱、工業產品結構趨同、對外開放程度低等六大“軟肋”。因此,中部要成為中國一個新的穩定的經濟增長級,需要改各自博弈為攜手共贏,重點在區域整體規劃上實現突破,打造以大都市圈為核心的城市經濟網絡框架。

  我們注意到,在整個“十一五”規劃綱要中,中央只有在中部崛起這個問題上使用了“培育和發展中心城市”的提法。由此可見,增強中心城市的輻射功能,帶動周邊地區發展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思路。目前,河南省在“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把鄭州建成全國區域性中心城市。山西省今年也正式提出要支持省城太原的率先發展,逐步形成太原城市經濟圈,建設“大太原經濟圈”的戰略思路。可以說,能否在中心城市以及由此形成的城市圈建設上實現突破,是決定中部諸省能否實現崛起的一個戰略關鍵點。

  西部開發應在特色規劃上加快步伐重點突破

  4月18日,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召開第四次全體會議。溫家寶總理主持會議并作重要講話。他強調,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總結經驗,鞏固成果,完善政策,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按照會議部署,今年西部大開發要重點做好六方面工作:一是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二是著力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三是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四是加強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五是解決好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六是建立促進西部大開發的有效機制。

  按照“十一五”規劃《綱要》的要求,推進西部大開發重點要確保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繼續加大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力度,把促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改善和加強西部地區公共服務等。因此,在目前還沒有總體性規劃的情況下,西部省區應在區域性特色產業規劃上有所突破,彌補整個大開發工作在規劃方面的空白。

  根據目前國家關于西部大開發的整體部署,西部特色規劃應重點在三個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一是促進重點地帶、重點城市的特色化開發取得突破性進展。“十一五”期間,要重點加強長江上游和關中地區等重點經濟帶、省會城市及周邊地區、資源富集區、重要口岸等四類地區的開發。二是促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力爭使西部地區能源及

化工、重要礦產開發及加工、特色農牧業及加工、重大裝備制造、高技術產業、旅游與文化產業等6類特色優勢產業得到較快發展,加快建設一批具有國際國內影響的特色資源加工和優勢產業發展基地,在競爭中產生一批擁有著名品牌和自主
知識產權
、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集團。三是通過特色產業規劃等促進東中西協調互動取得突破性進展。通過機制創新,真正實現東中西部地區的良性互動。同時,要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加大對西部農村公共服務的投入力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好西部地區人才開發、西部開發立法和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等方面的工作。

  4月20日,在貴陽花溪召開的“新農村建設與農家樂發展”西部論壇上,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公室副主任曹玉書透露,國家將對西部地區的六大產業、四大地區和上百個企業和項目給予政策支持,具體內容包括:在項目審批上,同等條件下優先安排西部的項目;財政上,根據實際情況給予適當稅負減免;資金上,提供必要的貸款支持;用地上,按照土地管理法規定給予保證。曹玉書還透露,國家還在研究考慮出臺一個鼓勵東部企業家到西部投資的政策文件。這些都應該說是西部特色產業規劃的利好因素。

  總之,以京津冀、“長三角”區域規劃啟動為標志,以中部崛起、東北振興以及西部大開發為展開,中國開始進入一個區域經濟全面推進的時代。加快中心城市發展帶動城市一體化進而從整體上推動區域戰略的統籌發展,是各省區“十一五”區域戰略規劃必須認真研究的重大課題。在這個問題上,必須堅持把區域作為整體統一規劃,打破行政區劃限制。要遵循城市化發展規律,注重城鎮建設和區域發展相統一,推動城鄉資源要素合理流動,構筑城鄉聯動發展的空間格局。尤其要特別重視產業、市場、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的一體化,重視規劃、交通、通信、市場和生態等在城市群、城市帶、城市圈等不同層面的有效對接。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區域經濟一體化對各級政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政府管理經濟的方法、思路、手段等都面臨根本性的轉變。區域間人員、物資、信息、資金等各種要素的流動平臺必須順暢和平整。如何按照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協調利益、調整標準、放寬權限、統一規則,建設良好的制度平臺,是對地方政府和領導的最大挑戰。而建設這樣的制度平臺,正是推動整個中國市場一體化,推動整個

中國經濟管理體制轉型的最大機遇。

  我們準備好了嗎?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756,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