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博鰲亞洲論壇2006年會 > 正文
 

馬雪征:創新包含制度變革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23日 05:51 新京報

  

馬雪征:創新包含制度變革

馬雪征稱從博鰲論壇上得到了啟發。本報記者 陳杰 攝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財經新聞圖片

  受論壇“啟發”,認為IT行業的創新不僅僅是技術革新

  “我在來參加論壇之前準備了一個發言提綱,但是跟他們溝通后覺得必須要重新修改自己的發言提綱。婁部長對于創新的理解和解釋,很大程度上給了我更多的啟發,甚至也給了聯想很大的啟發。”昨日聯想集團CFO馬雪征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受限婁勤儉演講的啟發,她臨時修改其演講稿。

  昨天中午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馬雪征說,無論是從參會者的角度考慮還是從分論壇主題的設置角度考慮,IT產業都是本次論壇中最受重視的產業之一。

  創新就是不斷提升

  新京報:在你今天參加的“創新與IT產業的下一次革命”這一主題論壇上,有什么觀點令你印象深刻?對于創新這個主題您是如何看的?

  馬雪征:正如婁部長所言,我們所理解的創新不應該只是技術和產品的革新,而應該是一種整體的,思路上的不斷提升自己。創新還應該在更多的層面得到反應,比如在企業管理方面,制度改革方面。對于企業來說,當做到一定規模的時候,就必須要求企業管理者在管理體制、企業制度、商業模式乃至企業文化等各方面不斷地保持創造力。

  新京報:說到管理體制和商業模式,在PC領域里很容易讓人想起DELL公司。他們的直銷模式很大程度上對堅持傳統分銷模式的同行們來說是一種壓力。您剛才提到的創新可以理解為當年DELL公司提出這個概念并行之有效地執行嗎?

  馬雪征:我并不認為DELL最大的創新在于單純的“直銷模式”,而在于DELL為了支撐起這樣一個體系所構建起來的一整套供應鏈管理、客戶關系管理等等系統。但是也并不是說某一家企業的創新是絕對成功的。聯想現在堅持的雙模式銷售我認為就是一種了不起的創新。

  聯想堅持雙品牌戰略

  新京報:聯想上次贊助都靈冬奧會的時候我記得主要是Lenovo品牌,但這次贊助給博鰲的似乎在主推Think,為什么有這樣的差距?是否可以理解為聯想在品牌戰略方面的一種變化?

  馬雪征:不不不。相反我認為這其實是聯想在堅持此前確定的“雙品牌戰略”。只是因為覆蓋的區域市場有不同的特點,才會有這樣的差異。事實上在都靈這樣的歐美或者說是國際市場,Think系列品牌有非常深的影響力,IBM多年來數十億美元的投資已經把Think這個品牌在歐美市場帶到了非常高的高度,所以我們在歐美市場更需要加強對于Lenovo的推廣;而相對來說,Lenovo在國內市場的影響力已經深入人心,但Think卻要稍遜一籌,所以在國內市場我們把更多的機會留給Think.

  聯想本身的戰略就是堅持Lenovo和Think的雙品牌,并且在產品定位上進行細分。在博鰲主推Think的原因更多也是因為Think系列產品的定位更加高端,更加適合論壇參會者的需求。

  -相關聲音

  婁勤儉:政府應推動企業創新

  本報訊 信產部副部長婁勤儉此前準備的發言稿卻由于受到主持人“發言時間5到8分鐘”的限制而最終沒能派上用場,只提交給大會新聞處供記者查閱。但脫稿演講讓婁勤儉在“創新與IT產業下一次革命”的分論壇中贏得了更多的掌聲。

  婁勤儉在主題演講中表示,信息產業是全球競爭行業,沒有占領市場的獨特技術,企業很難發展。政府應引導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的投入,推動企業真正建立技術創新體系。

  “中國的信息產業連續十年保持高速發展和增長,很多經驗告訴我們有時候管理策略上的創新能更大程度地幫助產業實現健康發展。”婁勤儉說,任何的相互限制都必將阻礙生產力發展。

  婁勤儉說,很多在中國誕生的企業,如百度、聯想等,在科技投入方面獲得的政府支持力度有限。并非說政府投入資金越多越好,但政府經費的投向具有導向作用。

  據婁勤儉介紹,受計劃經濟的影響,中國過去的研究與市場是脫節的,現在我們高興地看到,中國已經將與技術配套的相關改革、

知識產權保護等提升到很高的地位。

  “一個不重視知識產權的環境不可能產生創新。”婁勤儉說,政府會加大力度來保證、促進企業的創新,推動知識產權的保護,使企業在這方面投入創新有所值。另外我們也會注意到消費者的需求,在3G、IPTV、下一代網絡等消費者關注的領域內,政府想必也會尋求一種最合理順暢的模式去支持和保護企業的集成創新。

  本版采寫(除署名外)本報記者 特派記者 陳光 彭梧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