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胡錦濤訪微軟揭示縮小美中貿易逆差方向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20日 08:29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胡錦濤訪微軟揭示縮小美中貿易逆差方向

當地時間4月18日下午,國家主席胡錦濤參觀位于美國西雅圖附近的微軟總部。 本報傳真圖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財經新聞圖片

  胡錦濤把微軟總部作為此次美國之行的首站,中國專家認為,這是中國最高領導層向美國高新技術產業釋放的巨大誠意。

  □本報綜合新華社電  

  參觀微軟“未來之家”

  正在美國進行國事訪問的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當地時間18日下午參觀了美國微軟公司總部。

  微軟公司總部位于華盛頓州西雅圖附近的雷德蒙德市。

  當地時間17時許,胡錦濤乘車來到微軟公司總部會議中心,與在門口迎候的公司董事長兼首席軟件設計師比爾·蓋茨、華盛頓州州長葛瑞格爾等親切握手。蓋茨對胡錦濤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他說,微軟同中國有著非常好的合作關系,胡錦濤主席這次來訪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他贊賞中國政府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采取的積極政策措施和取得的重要成就。

  隨后,胡錦濤前往微軟“未來之家”參觀。“未來之家”是微軟產品的展示區,“未來之家”內部家電等系統均用無線網絡連接,所有室內用品均進行信息存儲,同時配備了先進的聲控、掌紋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

  胡錦濤高度評價微軟公司在信息技術的創新和發展上取得的業績,對微軟公司同中方的合作感到滿意,希望雙方繼續努力,不斷擴大交流合作。

  在這里,他還同8名學習中文的美國小學生進行了親切交談,同他們一起在電腦上進行手寫漢字輸入,欣然寫下“中美友好 萬古長青”八個大字。

  彰顯對美高技術產業誠意

  胡錦濤把微軟總部作為此次美國之行的首站,中國專家認為,這是中國最高領導層向美國高新技術產業釋放的巨大誠意。

  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說:“胡錦濤主席的這一舉動表明高新技術企業是推進中美貿易發展的主力軍,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受益者。”

  由于美國是世界高科技產品的主要產地,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美國限制高技術含量的知識型產品出口,會使美國在中國的進口市場上處于不利地位。

  美限制出口于己不利

  中國官方統計顯示:一季度,中國與美國簽訂技術引進合同價值7.2億元人民幣,僅占技術引進合同總金額的10%。同期,日本、歐盟同中國簽訂的技術引進合同價值分別高達27.3億元和25.2億元。

  商務部部長薄熙來指出,美國過去兩年對中國出口的高新技術產品的增長幅度只有歐盟增幅的一半,而歐盟對中國出口的增幅又遠遠落后于日本企業對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增幅。美國對華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限制已經影響了中美貿易平衡。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張漢林說:“高新技術出口限制應該是一個動態的體系,因為技術的先進程度與競爭實力都在不斷變化。過去10多年來,中國的技術進步很快,管制國必須清楚,并不是自己所有產品在中國市場都有競爭力。”

  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認為,中國的進口市場正在從投資為主導向消費推動轉變,并預言飛機、汽車、數碼相機、高端資信科技服務、高端醫療設備、天然氣、核能技術等15個行業將成為2006-2007年度中國需求和進口增長的主要受益者。

  實現貿易平衡需共同努力

  據悉,中國正醞釀出臺進口優惠信貸政策,鼓勵企業進口資源性、高科技性產品。此外,中國今年還將進一步降低部分產品特別是關鍵領域和關鍵設備的進口關稅。

  鑒于中國進口市場持續增長并有望于2010年達到1萬億美元的規模,包括日本、韓國和東盟在內的很多國家及地區都在積極擴大對華出口。

  據中國官方統計,2001-2005年,中美兩國貿易額年均增長27.4%,中國已成為美國第四大出口市場和第三大貿易伙伴,美國則是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2005年,美對華出口487億美元,比2000年增長了158%,但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仍超過1000億美元。

  為縮小對美貿易順差,中國一直在做積極努力。就在胡錦濤主席訪美前夕,國務院副總理吳儀率領的代表團與美方簽署了總價值約162億美元的107份采購合同,涉及飛機、軟件、移動通訊、機電等產品。17日,聯想集團還表示將在12個月內向微軟采購價值12億美元的產品。

  張燕生說:“中美貿易的調整不是單方行為,美方需要像中方一樣做出實質性的努力!”

  相關新聞

  馬凱會見比爾·蓋茨

  陪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美國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18日在西雅圖會見了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茨。

  雙方就促進信息產業的發展交換了意見,并簽署了關于加強軟件產業合作(二期)的諒解備忘錄,同意在未來5年中加強在華技術研發、硬件采購、軟件外包、技術合作和人才培養,以及加大向中國軟件企業的投資,促進中國軟件和信息產業的發展。(新華社)

  中美加強科技交流與合作

  中國科技部長徐冠華與美國白宮科學和技術政策辦公室主任兼總統科學顧問馬伯格18日在華盛頓代表兩國政府簽署《〈中美科技合作協定〉延期議定書》和《諒解備忘錄》。這有助于推動兩國科技交流與合作,為推進21世紀中美建設性合作關系做出貢獻。

  在當日會談中,徐冠華介紹了中國新頒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馬伯格則介紹了美國今年初宣布的面向未來10年的“美國競爭力計劃”。

  同日,徐冠華還與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長萊維特簽署了《衛生健康醫藥科學合作諒解備忘錄》并舉行會談。備忘錄旨在加強兩國在艾滋病、新發和再發傳染病、傳統醫藥、可用疫苗預防的疾病、組織器官工程和再生醫學等領域的科研合作。雙方在會談中交流了兩國在人口健康領域的科研狀況,并就如何落實備忘錄達成共識。

  (新華社)

  資料鏈接

  中美兩國領導人互訪大事記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美國總統對中國進行的首次訪問。2月28日,中美在上海發表聯合公報。

  1975年12月1日至5日,美國總統福特訪問中國。

  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對美國進行正式訪問。訪問期間,雙方簽訂了中美科技合作協定和文化協定。

  1984年4月26日至5月1日,美國總統里根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1985年7月22日至31日,中國國家主席李先念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中國國家元首首次訪美。

  1989年2月25日至26日,美國總統喬治·布什對中國進行工作訪問。

  1997年10月26日至11月3日,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10月29日,雙方發表《中美聯合聲明》,宣布中美兩國將加強合作,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紀的建設性戰略伙伴關系。

  1998年6月25日至7月3日,美國總統克林頓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訪問期間,克林頓公開表示,美國不支持臺灣獨立,不支持“一中一臺”、“兩個中國”,不支持臺灣加入任何必須由主權國家才能參加的國際組織。

  2002年2月21日至22日,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什對中國進行工作訪問。訪問期間,江澤民主席與布什總統舉行了會談。

  2002年10月22日至25日,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對美國進行工作訪問。訪問期間,江澤民主席和布什總統就雙方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深入地交換了看法。

  2005年11月19日至21日,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什對中國進行訪問。訪問期間,胡錦濤主席與布什總統舉行會談,雙方就中美關系和重大國際及地區問題深入交換了意見,并達成廣泛而重要的共識。(新華社)

  中美經貿互利性日益明顯

  中國和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兩國經濟在發展水平和結構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中國實施對外開放政策,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美經貿合作進入快速發展期,呈現出更加明顯的互利性特征。

  據統計,2001年至2005年,中美兩國貿易額年均增長27.4%,美對華出口年均增長21.5%。2005年,中美兩國貿易額達2116.3億美元,是1979年兩國建交之初的86倍多;美對華出口比2001年增長了118%,是美對全球出口增長幅度的4.9倍,遠高于美對其他所有主要出口市場的增長率。

  2001年,中國是美國的第九大出口市場;2005年,中國躍升為美國的第四大出口市場,成為帶動美國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目前,中國已成為美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美國則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

  同時,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外資來源地之一。截至2005年底,美在華投資項目近5萬個,涉及幾乎所有領域,實際投資累計超過500億美元。目前,中國已成為美國企業海外利潤的主要來源地之一。美國企業通過投資不斷擴大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僅2004年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就超過750億美元。

  中美經貿關系保持快速發展勢頭,是兩國共同努力的結果。為促進兩國經貿關系的發展,中美先后成立了多個專門機構,并形成了定期磋商機制。其中,成立于1983年的中美商貿聯委會是兩國間最高層次的雙邊經貿磋商機制。(新華社)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14,30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