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稅合并的前奏曲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07日 12:31 《法人》 | |||||||||
今年3月的全國政協會議上,政協提案組終于將《關于盡快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提案》列為本次政協會的一號提案,似乎又讓人看到了兩稅合一的曙光 文/本刊記者 紀亮 2006年的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已經大幕落下,一份新的“一號提案”也浮出水面。民建
內資企業享受不到國民待遇,外資企業反而享受超國民待遇,這種在特定條件下制定的特惠條例顯然對于現今的中國已經不再適合。“雙軌制”的企業所得稅稅收政策在我國加入WTO的第五個年頭,其弊端已經日益顯現。 關于兩稅合并的呼聲已經在中國喊了許多年,但存在多方的復雜利益博弈,久久不能實現。據“一號提案”主要發起者之一李曄鴻介紹,2005年4月,鑒于我國連續三年稅收水平不斷攀升,稅務部門想進行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合并的改革,但在中國境內最具實力的13家外資公司,例如摩托羅拉、雀巢等簽訂了一份請愿書,反對兩稅合并,并且地方政府的反對呼聲高漲,結果不了了之。去年年底,財政部部長金人慶公開表示要在2006年將企業所得稅的立法提交人代會,但結果依然是雷聲大雨點小。今年三月的全國政協會議上,政協提案組終于將《關于盡快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提案》列為本次政協會的一號提案,似乎又讓人看到了兩稅合一的曙光。 “曲線救國”背后的尷尬稅史 早在1984年,遠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之間、面積僅153平方公里的英屬維爾京群島(BVI)政府通過了一項名為《國際商業公司法》的法令,允許外國企業在本地設立“離岸公司”,并提供極為優惠的政策:在當地設立的公司除每年交納營業執照續牌費外,免交所有當地稅項;注冊公司只需一位股東和董事,公司人員中也不必有當地居民;無需申報管理者資料,賬目和年報也不必公開。種種便利因素使得BVI成為理想的“避稅天堂”。 10年之后,許多中國企業踏上維爾京群島,該島現有38萬家注冊公司中80%來自中國內地。更令人驚訝的是,在2003年對大陸投資的國家和地區中,這個加勒比地區的小島竟排名第二,僅次于中國香港。 據一位專門從事公司注冊人士介紹,2001至2005年間,大量國內企業到“維爾京群島”注冊離岸公司,然后再以外資企業的身份回國投資,目的僅僅是為了得到和外資企業平等的競爭機會,在企業所得稅方面享受優惠。不得已而改頭換面,“曲線救國”。 外資引進來了,民族企業卻被逼走了,其間緣由,就要從1990年代初期的稅制改革尋找答案了。 中央財大資產評估所研究員權忠光告訴《法人》,自1980年代以來,為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我國按不同的資金來源和所有制性質分別立法,實行不同的企業所得稅制度。1991年將適用于外商獨資企業和外國企業的兩個所得稅法,合并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獨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1993年將適用于國有、集體和私營企業等內資企業的所得稅條例,合并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形成以內資企業、外資企業兩套所得稅制度并存為特征的“雙軌制”所得稅制模式。 按照我國現行兩種企業所得稅的不同稅率,目前業內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外商投資企業的名義稅負是15%,實際稅負是11%;內資企業名義稅負是33%,實際稅負為23%左右。內資企業的稅負都是外資企業的兩倍。 “‘逆向歧視’的外資優惠政策負面作用卻日益超過了我們的承受能力,扭曲了企業行為,激勵內資外流然后以‘外資’身份回流。”國家商務部研究員 梅育新如是說。 “雙軌制的企業所得稅在當時是必要的,它為外資創造了較多的投資機會,促進了整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李曄鴻解釋道。 然而我國加入WTO,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入世前內資企業具有市場準入的優勢,但現在隨著中國入世期滿,中國對外資的市場準入限制已大幅度降低,對外資的各項要求,如外匯平衡、出口、當地成分,都已被取消。在這種情況下,繼續實施企業所得稅的雙軌制模式,已經形成了對內資企業的逆向歧視,其負面效應也正在逐漸凸現出來。將眾多內資企業逼走國外”曲線救國”就是最好的佐證。 “引資”變局 根據兩會之前財政部關于企業所得稅法的草案,兩稅合并后內外企所得稅稅率統一到24%,稅收優惠變成特惠制,即只對特定產業和特定區域實行稅收優惠,稅率大概是15%,對內外資平等對待。這與“一號提案”不謀而合。李曄鴻對《法人》講述了提案的構想,我國的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稅率目前都是實行 33% 的比例稅率。根據當前我國企業經濟效益整體水平較低的現狀,結合國際上公司所得稅率降低的趨勢 (幾個主要發達國家的稅率在10%至35%之間) 及中國周邊國家對外開放、吸引外資, 稅率大都在30%以下的情況, 統一后的企業所得稅的稅率水平應在25% 左右較為適當。 兩稅合一意味著內外資企業所得稅要在稅基、稅率和稅收優惠等方面實行統一,最引人關注的莫過于統一稅收優惠會不會影響外商投資的積極性,從而影響我國引入FDI的規模和速度的問題。有統計顯示,我國目前外貿依存度已經達到了70~80%,遠遠超過警戒線,一旦出現大規模的外資撤離,勢必影響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 商務部研究院馬宇認為,在目前情況下,在現有稅制基礎上提高外資企業稅率實現并軌,那么對內對外都沒有好處。他表示,現在外資企業在國內同樣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我國的投資環境仍然存在很大缺陷,比如銀行貸款方面,即使國有企業還不上債,銀行依然會給他們貸款,但是外資企業想要貸款卻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可以說給予外資企業稅收優惠實際上是對他們的一種彌補,也是為了矯正對內資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的優惠待遇所造成的不公平。 但更多的聲音對兩稅合并持肯定態度。 “稅收的優惠政策有一定的吸引力,吸引力不是排在第一位,現在中國產業已經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外商有了非常廣泛的生存環境,市場經濟的土壤已經形成。很多外商投資企業自己也說,對他來說只要是稅收政策是統一的,大家一視同仁,對他來說并沒有意見。”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孫鋼的觀點頗具代表性。 有研究認為,外資對是否進行投資的評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政局和法律,其次是市場容量與潛力,再就是要素、稟賦等比較優勢,包括勞動力、資源稟賦等。因此,權威人士認為稅收優惠在提升吸引外資的競爭優勢方面,只是一個輔助性的影響因素,而非決定性因素。 國際四大會計事務所之一、安永會計師事務所中國業務執行合伙人沈鈺文說:“從我接觸的外國投資者來看,他們普遍認為中國市場在未來5到10年充滿誘人的投資機會,這已經是他們董事會上最為關注的事情了。” “中國逐步透明的政策環境和可預期的投資回報,足以抵消取消稅收優惠所帶來的沖擊。”安邦咨詢高級分析師賀軍則更為直接。 政協“一號提案”認為,我國已進入了較為成熟的引資階段,外資選擇中國投資主要是看我國的整體投資環境的好壞,稅收優惠政策已不再是最主要的考慮因素,因而只要“兩稅合一”后我國的稅負不高于其他國家,就不大可能出現外資大規模撤離的現象。 “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同時反映出了國家調整‘引資’結構的愿望。”李曄鴻說,“現在已經不需要低端的高污染的外資企業進入中國,需要引進的是高技術含量、高產品附加值的產業。” 從我國引資來源來看,港澳臺及周邊國家和地區中小資本向我國大陸進行產業轉移的階段已逐步結束,大型跨國公司資本的進入將成為主流。通過兩稅合并逐步提高外資準入門檻,對于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不無裨益。 僵局待破 2005年1月13日,54家在華跨國公司向財政部、商務部和國家稅務總局提出“取消對外資企業優惠政策應有一個5到10年的過渡期的要求”,商務部也一直對此持積極態度。與此相對的是國家稅務總局及財政部對于兩稅合并的迫切愿望,財政部部長金人慶、副部長樓繼偉,國家稅務總局局長謝旭人等多次明確指出,內外資所得稅并軌時機已經成熟,但由于牽涉到各種利益的調整,兩稅合并的進程緩慢。 金人慶在“兩會”期間明確表示,解決內外資企業兩套稅制的問題“早就有了成熟思路”。他說,財政部“一直在研究并努力推動兩稅合一問題的早日解決”。但被問及解決這個問題的進程安排時,金人慶則稱“目前沒有時間表”。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與商務部之間的意見不統一僅僅是制約內外稅合并的因素之一,地區利益的糾結也是致使兩稅合并進程緩慢的重要原因。中國財稅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俞光遠告訴《法人》,引資是地方政府的重要政績之一,一旦因為喪失稅收優惠而導致引資不利,勢必引起地方的不滿。首先要解決好地區的利益問題,“兩法”才能真正有望合并。“我們已經錯過了不少良機。” 按照立法程序,一部新稅法要經過包括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內的三次審讀后,才會正式確立。《法人》了解到,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早先制定了2006年立法計劃,其中企業所得稅法被列入第一類計劃項目。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計劃,企業所得稅法將在8月份進行第一次審議,預計10月份二審,兩個月后三審。順利的話,將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完成三審,從而提交2007年的全國人大會議表決通過。目前,財政部已牽頭著手起草該法草案。 而民建中央認為,兩稅合一是一種制度創新,直接效應是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長期來看必將促進稅制結構和經濟結構的優化,從而為經濟增長提供長久的推動力。如果只是囿于個別部門和地區的利益,而貽誤了改革的最佳時機,我們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改革成本。從這個角度看,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已刻不容緩。“我們可以接受5至10年的過渡期,但是必須盡快打破膠著的狀態!”李曄鴻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