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雷
當卡特彼勒深陷并購門,一場關于外資并購的討論再次展開。這種批判成為一種習慣,每隔三四年就輪回一次。
爭論的背景是,從2005年至今,外資在中國傳統產業中狼奔豕突,鋼鐵、水泥、機械
等行業均出現了大規模的并購。
與以往歷次的討論不同,此次討論直指外資在華并購是否會對中國市場形成壟斷,威脅到中國民族工業自主品牌生存。這種壟斷的進一步威脅在于,中國將在國際產業分工的總體格局中,充當打工者的角色。
相反的觀點則認為,外資并購是市場化行為,其并購行為并沒有違反中國本土的法律,也符合中國加入WTO的承諾。這種資源的重新配置或許能將有效促進中國基礎行業向國際標準靠攏。
易凱投資公司CEO王冉就是其中的樂觀派:外資控股并不等同于壟斷,中國現在面臨的是全球市場,企業的股權也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只要中國企業實力足夠強大,被外資控股了的企業,仍有可能買回來。
事實上,卡特彼勒目前在華并購成功的項目僅有一家山東機械。這樣的并購規模何以引起如此之高的輿論警覺?
目前,中國正處于一個從日用消費品、小型工業品向基礎工業的產業升級過程。在這種市場轉型到市場成熟的劇變期,如機械這樣的基礎行業內細微的變化都會引發市場的關注,是很正常的現象。這種討論,在上世紀70年代,日本和韓國的產業升級過程中都出現過。
之前外資進入中國采取的多是合資形式,其目的是為了突破貿易壁壘。外資在對行業和企業的選擇上范圍并不廣。
進入90年代,隨著外資大舉進入中國的日用消費品等制造行業。而恰巧是這個時間,中國的日用消費品市場出現了一次產業整合升級。
彼時,多有言論指責外資將中國變成世界加工廠。而實踐證明,江浙一帶的很多代工企業正是依靠著這次機會,逐步壯大起來。
而在1998年柯達對中國膠卷行業的“全行業收購”,但近年來行業的急劇萎縮,柯達不但無法實現壟斷,反而在企業轉型中步伐沉重。
中國進入WTO后,中國的投資環境較之前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外資不再需要本土企業作為進入向導,必然要選擇市場回報率高、優質的企業作為合資、合作的對象。那些之前并未開放的傳統行業的龍頭企業,也就成了首選。
這種選擇是一種趨勢,外資進入中國就是看重你的市場,你的品牌不夠硬當然會把你滅掉。
王冉則以打比方的形式闡述了自己的觀點:難道說外資控制了我們生產起重機或者火腿腸的企業,中國就被扼制、被威脅,國家就不再安全了?我們不吃火腿腸改吃鮮魚鮮肉了不行嗎?
其實,真正應該反對的不是外資控股,而是壟斷,無論是外資壟斷還是內資壟斷。不能只是針對跨國公司,而是要從制度上系統地反對所有“壟斷性并購”。(0327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