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十一五開局:新政密集面世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5日 13:21 《財經時報》

  經過兩年實踐考驗、進而發展完善的“科學發展觀”,走到“十一五”開局之年,水到渠成地進入政策形成、密集出臺和全面落實的階段□ 本報記者 郭威

  “一年之計在于春”,“十一五”開局之年的這個春天,各項政策頻頻出臺。

  2005年9月29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就強調:“今后五年要堅持以人為本,轉變
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落實‘五個統籌’,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而縱觀“十一五”開局之年新出臺的各項政策,無不折射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預示著以“制度建設”為重點的社會良性變革的進程全面展開。

  以此為指導思想,以創建和諧社會為目標的系列政策相繼出臺,把中國推入了新政策密集發布的“高峰期”。

  關鍵詞之一:全面

  3月6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參加“兩會”上海代表團的討論時,特別強調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第一次正面回應了一段時期以來有關改革的模糊認識。

  隨后,3月14日,在“兩會”之后的記者招待會上,溫家寶總理也強調指出:“要堅定,就是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盡管有困難,但不能停頓,倒退沒有出路。”

  “要不要改革”的問題解決了,剩下就是“怎樣進行改革”的問題。“十一五”規劃綱要回答了這一問題。

  經過兩年實踐考驗、進而發展完善的“科學發展觀”,走到“十一五”開局之年,水到渠成地進入政策形成、密集出臺和全面落實的階段——《國家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進一步規范國企改制工作的實施意見》、《艾滋病防治條例》、《政府制定價格成本監審辦法》、《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管理暫行辦法》等系列新政策相繼出臺。

  新出臺的各項政策涉及了政治、經濟、社會、科教文衛等各個領域,不是單純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也暗合了“十一五”規劃新增加的擴大就業、加強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和公共安全,健全社會保障等人文和社會指標,可謂“全面”。

  關鍵詞之二:協調

  改革的方向未變,27年改革的成就有目共睹。

  改革也尚未到位,一些錯位或被扭曲的改革,確實也對民眾利益尤其是社會中下層民眾利益造成了“階段性”傷害。“十五”期間,耕地保有量、污染物排放、研發投入比、高中入學率等四項指標沒能完成是為注腳。

  這一點,本屆政府從來沒有回避,剛剛發布的《十一五規劃綱》明確指出,未來政府要“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長期為城市和工業發展做出犧牲的農業和農民,首當其沖地成為“協調發展”的受益者。

  2006年1月1日,《農業稅條例》廢止,這個在中國延續了2600多年的古老稅種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2月21日,中央公布的2006年“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國家將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工作,從2006年起,中央和地方財政將大幅度提高補助標準,到2008年在全國農村基本普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從2006年中小學春季學期開學起,兩年內農村義務階段中小學生將全部免除學雜費。

  《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更是規定要從吃、穿、住、醫、葬五個方面,給予村民生活照顧和物質幫助。

  而對中低收入者和社會弱勢群體的保障也在不斷加強——《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進一步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通知若干問題的意見》、《關于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有關稅收政策具體實施意見的通知》、《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意見的通知》、《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慈善事業促進法》等,無不體現出“十一五”規劃擴大社會保障面的訴求。

  關鍵詞之三:可持續

  “‘十五’計劃,我們大多數的指標都基本完成了,但是坦白地告訴大家,環境指標沒有完成。”3月14日,溫家寶總理在新聞發布會上,并不避諱這一發展中的問題。

  同時,在剛剛過去的“十五”期間,中國遭遇了一系列的能源緊缺危機——從自2002年的“電荒”、“煤荒”,到2005年的“油荒”、“氣荒”。

  能源短缺必將導致增長的極限,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可持續發展”迫在眉睫。

  《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到2010年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60%。

  甫進“十一五”,《環境保護違法違紀行為處分暫行規定》、《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許可管理辦法》、《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就相繼出臺。

  然而這些還遠遠不夠,轉變高能耗、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說到底還要依靠科技進步。

  春節剛過,醞釀已久的《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便隆重推出,為提高中國科技創新能力設立了諸多硬指標,如到2010年中國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到2020年達到2.5%;政府的研發投入2010年要占到全社會投入的40%;對外技術依賴度2020年要降到30%以下等。并發布了《“技術創新引導工程”實施方案》和《關于國家科技計劃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見》。

  本屆政府清醒地認識到,

中國經濟應從拼資源,轉向拼技術、拼創新的階段,而能否打破環保和自主創新的瓶頸,實現可持續發展,才是中國經濟能否穩定增長的關鍵所在。(032737)


《財經時報》,中國人首選的經濟周報!
全年定價:98元
電話訂閱:010—87762866轉8011、8017
網址訂閱:#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