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度中國十大并購人物與十大并購事件出爐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23日 09:43 金時網·金融時報 | |||||||||
在全國工商聯并購公會2005年度“中國十大并購人物”與“中國十大并購事件”榜單上,并購人物榜中出現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東明的名字;并購事件榜上包括了蘇格蘭皇家銀行收購中國銀行10%股權這一金融事件。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過渡期的臨近結束,市場準入限制進一步減少,我們已深切地感覺到各行各業都彌漫著并購的氣息,全球資源、全球市場、全球資本也在日益走近尋常百姓。2006年,并購大潮將迅速在中國的本土展開,中國的銀行家、企業家群體正面臨全球化和市場化的雙重洗禮。為此,對于初露端倪
跨國公司搶灘中國金融業后的經濟主導權問題 自從去年新橋收購深發展、匯豐巨資入股交行以來,跨國公司紛紛以戰略投資者身份搶灘中國。2005年,銀行業、證券業在匯金公司主導下進入了重組高潮,保險業企業為謀求上市進行著最后的沖刺,這一切都為跨國公司提供更多參與中國金融市場并購的機會。2005年8月,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宣布與中國銀行簽訂戰略性投資與合作協議。蘇格蘭皇家銀行牽頭的財團收購中國銀行10%的股權,此項收購耗資31億美元,是目前中國銀行業內單筆并購額最大的一例。在6月到9月金融業并購進入高峰期,期間發生的重大并購包括:美洲銀行和新加坡淡馬錫分別以25億和14億美元入股建設銀行;匯豐保險斥資81.04億港元收購平安保險9.91%股權;瑞士瑞銀集團出資17億元人民幣收購北京證券20%股份,成為北京證券的第一大股東。這一系列大型并購案件的出現充分顯示了跨國公司并購中國金融服務業的“高度覬覦”。對于目前熱論的國有商業銀行股權是否賤賣問題,目前無法定論,一切都有待歷史的驗證。但是,金融行業作為國家嚴守的“核心”產業,如何在有效掌握經濟主導權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外資,是我國決策者們必須深入研究、謹慎前行的重要課題。同時,對于并購人物榜中唯一的金融業界代表———王東明董事長所領導的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并購領域成績斐然的本土金融企業,國家應給予更多的關注與政策扶持,使它們盡快成長壯大,走向國際市場,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境外資本掘金中國后的國家經濟安全問題 2005年,覬覦中國幾十年的國際并購大腕們開始進入我國金融保險、商業服務、消費品、基礎材料以及機械等領域的優良資產與不良資產。十大并購榜單中,米塔爾收購華凌管線、凱雷收購徐工機械集團的個案就是跨國公司在鋼鐵和機械制造業蟄伏已久、蓄勢而發的典型案例。 米塔爾以近26億人民幣收購華凌管線,是截至目前外資收購A股股權交易額最大的一宗,也是在我國鋼鐵工業新一輪重組背景下的必然結果。2005年7月,《鋼鐵產業發展政策》正式出臺,新的政策在促進鋼鐵并購重組方面起了相當大的作用。為了達到產業政策規定的生存底線,并購重組已經成為中小鋼廠以及追求規模效應的大鋼鐵企業的唯一出路。2005年鞍鋼與本鋼的合并、寶鋼南下、武鋼新布局、首鋼東遷等同樣印證了這一點。然而,人們現在開始擔憂,凱雷收購徐工之后,會不會步南孚電池自殺的后塵?南孚電池在全國電池生產行業首屈一指,2003年已發展成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五大堿性電池生產商。2003年8月,南孚突然被美國吉列公司收購,這個曾經讓中國人引以為自豪的“民族力量”一夜之間就落入競爭對手手中。吉列進入中國市場十年但市場份額仍遠遠落后于南孚,就這樣吉列輕松獲得了大半個中國市場。收購后為了保護大股東利益,南孚從美國市場撤離,在中國市場也全面收縮,目前只是跨國公司的加工車間而已。同樣由于被曾經作為競爭對手的外資企業收購而日漸式微的民族品牌還有活力28、小護士和3721網絡,等等;不勝枚舉。回到凱雷對徐工收購的案例,美國機械制造巨頭的卡特彼勒曾在收購中奪標呼聲最高,后被凱雷趕上。凱雷作為一家逐利的投資機構,一定條件下進行轉讓套利是不容回避的事實,所以,卡特彼勒仍有機會從凱雷手中取得徐工的控制權。 目前,中國已開放產業的前幾名企業背后都能發現外資的身影,外資在某些領域中已經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仍以工程機械領域為例,卡特彼勒在中國的位置已然處在行業前列,如果其順利收購徐工,那么,其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很可能會達到20%以上,將處于壟斷地位,從而使國內其他工程機械行業企業陷入困境。可見,未雨綢繆,迅速制定、建立和健全全行業性的反壟斷機制和法規已是當務之急。這樣才能限制凱雷將來對徐工股權轉讓等問題,才能排除或限制壟斷行為的發生。目前,一些外資并購行為已經對我國國家經濟安全構成了潛在的或現實的威脅。所以,中國的《反壟斷法》應該盡快誕生,進而為外資并購中可能出現的利潤離岸化問題、消耗資源破壞生態、遏制本土企業發展以及加劇失業等方面構筑起安全的屏障。 中國企業海外博弈中國內資本市場支撐乏力的問題 在十大并購事件榜上中國企業出海博弈的事件占了四起。資源、技術和品牌這三個中國目前最短缺要素成為中海油、海爾、中石油、南汽集團等中國企業大肆海外并購的內在動因。中國高速的經濟增長對能源的迫切需求將使我國企業不會停下尋求海外能源的腳步,在中海油對優尼科190億美元的競購引起美國政府的激烈反應而失敗后,中石油41.8億美元成功收購哈薩克斯坦PK石油公司的案例創下單筆交易的歷史紀錄。中石油收購PK的成功意義已經不僅限于買下了一家公司,而更在于“資源”的取得。在海爾競購美國美泰克公司,以及南汽集團對英國老牌汽車生產商羅孚的收購中不難發現,中國企業瞄準的已不再是產業低端,而是包括品牌、市場、服務在內的全面升級的產業鏈的高端。中國企業要實現國際化的經營戰略,并購是主要手段。所以,圍繞上述三個要素的海外并購,在未來一段時間仍將維持下去。2005年,中國企業出海博弈聲勢奪人,但非常遺憾的是,中國企業海外并購依然無法得到國內資本市場的強力支撐,眼前的中國企業海外并購體現更多的仍是先行者的探索,金融支持弱化是中國企業海外并購高潮遲遲不能到來的重要原因之一。 綜觀2005年度十大并購人物與十大并購事件榜不難發現,民營企業少了,行業整合者也少了。并購是企業實現快速擴張的有效途徑,很多企業家為了快速成長而選擇了并購。然而這只是漫漫征途的開始,其整合的成功才是并購成功的關鍵。汽車行業的仰融、紅色農業的唐萬新、白色家電業的顧雛軍等都是急功近利的前車之鑒。所以,圍繞市場需求,在確保國家利益的前提下,實現彼此的商業文化融合、互利共贏的并購才是正確的并購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