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東方藥草海外難展無窮魅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07日 15:28 《財經時報》 | |||||||||
中藥在歐美市場難以成為藥,中藥和中藥治療體系割裂開來,被看成沒有系統理論的植物藥,在受到中國文化影響的亞洲范圍以外,歐美一直以來對中藥持保守的態度 □ 本報記者 王婷 2005年,中國最大中藥制造商 三九集團遭遇一劫,“三九教父”,原集團董事長趙新
趙新先落幕,三九曾經充滿想象力的中醫藥海外擴張戰略嘎然停止。2005年,中醫藥還沒有洞開西方醫藥世界大門。 小鎮的中藥 在美國印第安那州的布魯明頓鎮,你能買到諸如紅棗沖劑這樣的中藥,售價是1.99美元,相當于在美國買一大包薯片的價格。 來自中國的中藥產業迅猛發展,每年有15%以上的增長,2005年產值超過1000億元,出口額約8億美元。將源自中國的產業植入國際市場,是激動人心的事情,也成為中國醫藥工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盡管神奇的“東方藥草”富有魅力,但最大的推廣障礙來自文化差異。所謂中藥,是指納入中醫理論使用的藥品。中醫義理與西醫云泥有別,很難被西方國家接受。 布魯明頓鎮,華人開的小雜貨店,小店的中藥產品,來自廣西梧州的一家中藥保健品公司。除了上述產品以外,這家企業還提供當地有名的特產——龜令膏、夏桑菊等等。 像這樣有中藥出口資格的企業,散布在中國各地。在美國市場上,這些企業的產品,通常在華人街亞裔人士開的商店里出售,也可能放在超市里。 情況好些的是如“同仁堂”這樣的中華老字號。他們選擇的出國路徑,是自己籌資在海外開店,經營自己的產品,同時創下品牌。但所有的這些,都依舊是中醫藥企業海外戰略的一種妥協方式。在受到中國文化影響的亞洲范圍以外,歐美市場一直以來就對中藥持保守的態度。 由此,中藥在歐美市場難以成為藥,中藥和中藥治療體系割裂開來,被看成沒有系統理論的植物藥。 按照美國1994年頒布的《營養增補劑健康與教育法》規定,確定了中藥這種植物性藥材作為食品、保健品在美國市場上流通。 這是中國的中藥乃至日本漢方,韓國韓藥在美國市場上流通的主要方式。這樣的銷售,比起成品藥物,在銷售額和利潤上差距非常大。 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劉張林對《財經時報》說:“如果是藥物,可以在美國市場上的醫藥專柜銷售,或者由醫生開處方。而如果是保健品,并沒有如此的待遇。” 這種情況已經延續了很長時間。如何讓中藥以藥的名義真正進入美國的主流社會,沒有人知道要多長的時間。 出口現狀 目前,中醫藥管理局和衛生部已經與世界上67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中醫藥國際合作協議。 劉張林介紹,2005年,中國中藥出口態勢良好,預計全年可以達到8億美元的出口額。 但中藥出口約3/4主要面對日、韓等亞洲地區,歐美市場上,只占有約10%的出口額。據介紹,一般來說,世界各國的醫藥產業以進入美國為最大收獲,因為那里擁有每年1800億美元的醫療消費市場。 目前美國植物藥市場,每年平均以16%的比率在增長,市場總銷售額50億美元以上。 雖然世界上幾家最大的制藥企業,都已相繼進入了植物藥市場,但植物藥多作為成品藥的提取原料,如從金雞納樹皮提出奎寧治療瘧疾等,市場潛力遠未被發掘。 盡管誘惑巨大,但是想要咬到這個蘋果并非易事。 在美國的醫療保險流通體系中,醫生負責開藥,而病人用處方去藥店買藥,最后由保險公司買單。 根據美國在上世紀30年代的法典,已有少部分中藥成為美國OTC藥品(非處方藥),在市場上流通。也可以由保險公司擔負費用,但畢竟是極少數。 劉張林介紹,FDA認證是中藥企業進入美國市場,成為美國保險公司可買單對象的必要前提條件。 在美國,如果想成為藥物,并不是按照營養增補劑這樣銷售這么簡單,對上市的中藥,執行著嚴格的FDA認證制度。而FDA認證,是基于對西藥的臨床試驗與毒理標準展開。 就是FDA認證,卡住了許多中藥企業進入美國市場的脖子。 企業突圍 在此之前,天津天士力的一種心腦血管用藥——復方丹參滴丸,已經從1997年開始,進入美國臨床研究。 但將近10年的努力,該藥還是沒有能跨越FDA門檻,盡管這種藥物的成分,在中藥里已經算相當簡單。 為了幫助中藥企業打通這一關,中國律師劉弛與60多個國家的律所簽訂協議,希望能提供幫助。 劉弛感嘆,中國醫藥企業想要進入海外主流社會,法律意識還并不強,“如果不找到正確合理的推廣渠道,走出華人街以后,誰能夠把中藥介紹給海外市場的主流社會呢?” 盡管困難重重,中國的中藥企業還是在嘗試進入美國醫療流通體系。 今年8月,上海綠谷集團公告稱,由其集團研制生產的一種抗癌中藥已通過美國FDA的臨床許可,進入美國藥物臨床研究。 而北京華頤中藥制藥廠生產的抗腫瘤藥威麥寧,成為第一個獲準進行二期臨床的中藥。 記者手記 FDA認證關 FDA是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的英文簡稱,它是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的最高立法機關,把守著進入美國食品藥品的大門。 任何中藥企業通過了認證,相當于取得了進入美國市場的綠卡。 如果要申辦FDA認證,食品和保健品相對比較容易,通常是通過GMP生產質量認證的正規生產廠家就可以,但不可以宣傳能夠治療、治愈或預防疾病的療效,只能說明該藥對人體有何功能上的調節作用。 但如果要通過藥品檢測,程序復雜很多。 按照FDA的程序,作為新藥正式投放市場之前,一般要經過5個階段,即研究篩選、動物實驗、多期臨床實驗(包括一、二、三期臨床實驗)、FDA審查批準和上市后的進一步評價。 對于我國的中藥企業來說,有三大困難難以跨越,首先是資金。“目前,我國中藥企業的規模大部分還遠遠不能與國際大型制藥企業相比。” 劉張林介紹說。 首先經歷GMP改造的時候,可能花費少則二三千萬,多則五六千萬,甚至上億的成本,而生產的可能還只是諸如六味地黃丸和板藍根沖劑這樣的普藥。 接著通過FDA認證,花費就更多,有報道顯示,僅做臨床實驗時,每個病人就需要1萬美元左右的花費,僅三期臨床實驗就需要2億~4億美元。 而另一大困難,就是很難把中藥的具體成分分解給美國患者,一種植物可能含有成千上萬種成分,而中藥又是將幾十味植物一起使用,很難說清楚到底是其中哪一部分在起作用。 以歐美認可的銀杏藥物為例,各企業必須保證這種植物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生產都含有同樣的成分。 這就必須建立標準化的種植和生產系統,目前德國在這個方面較為領先。 另外,中藥企業知識產權法案保護內涵還不夠明確,難以與海外接軌。 中倫金通律師事物所的合伙人劉弛談到,如果不能改變中國知識產權法方面的面貌,那么中國的中藥企業在國際市場上銷售,必然會有侵權事件發生,或者被其他國家的企業無償使用配方。 日本許多漢方藥物就因為取得了中藥的一些專利,而影響了中國中藥企業的生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