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投資仿效日本欠火候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02日 18:03 《財經時報》 | |||||||||
□ 本報特約撰稿 徐梅 歷史真的會簡單地重復嗎?人們看到,日本今天海外資產的收益已經超過國內資產的收益,基本擺脫了30年前那樣對海外資源和能源的高度依賴,日本的企業全球化程度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的樣板了
2005年那個焦灼的夏天,中國第三大石油公司——中海油(資訊 行情 論壇)退出了對美國尤尼科石油公司的競購戰。收購塵埃未定,已經有人出來道出禪機,將這一收購與日本人上世紀八十年代收購美國洛克菲勒中心做比。 洛克菲勒中心可謂日本海外收購永遠的夢魘。這座象征美國財富精神的大廈在被日本人買下后,美國所有針對日本經濟的脅迫似乎就沒有停止,日元升值、財富縮水、經濟衰退,都與日本人觸動了美國人價值神經直接相關。 但是,除了所謂美國的洛克菲勒中心、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和卵石灘高爾夫場等幾個似是而非的收購失敗案例外,日本企業海外收購真的是一場災難么?歷史真的會簡單地重復嗎? 人們看到,日本今天海外資產的收益已經超過國內資產的收益,基本擺脫了30年前那樣對海外資源和能源的高度依賴,日本企業全球化程度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的樣板了。 中國加速出海 近年來,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步伐明顯加快,特別是2005年聯想收購IBM全球個人電腦業務、中海油收購尤尼科,許多人已經樂觀地預言,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時代正在到來,甚至有人把它與上個世紀80年代中后期日本企業的海外大舉擴張相類比。 當前中國企業向海外發展的狀況與80年代中后期日本企業的大規模海外擴張的確有相似之處,但從總體上看,差異還是占了主流。 目前中國與80年代中后期日本的企業對外投資熱的相似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二者都在謀求擴大出口、促進經濟增長的過程中面對日益增多的貿易糾紛。 日本80年代圍繞鋼鐵、電子、汽車等產品與歐美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此起彼伏。現在中國制造業特別是家電、紡織、日用工業品等領域的產品出口屢屢受到一些國家實施的加稅和反傾銷調查等限制。為減少和規避貿易摩擦,促進出口,兩國的一些企業尋求到海外直接投資設廠。 二是在對外直接投資方面,最初是以新建投資為主,而后并購式投資明顯增加。在8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是以新建投資為主要方式,并購式投資迅速增加還是在日元升值以后。由于中國目前所處的國際環境較80年代已發生了很大變化,經濟國際化高度發展,全球出現前所未有的企業并購浪潮,在這種形勢下,并購式投資日趨活躍,因此,在以新建投資方式為主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方面,中國的持續時間比日本明顯縮短。 中日兩國對外投資熱都是在本國貨幣面臨巨大升值壓力的背景下出現。上世紀80年代,為削減本國巨額貿易赤字,美國不斷對日本施壓,迫使日元升值。如今,中國同樣面臨國際社會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歷史不是簡單重復 當前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熱與80年代中后期日本企業的海外擴張相比,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首先,盡管二者同樣面對本國貨幣升值的環境,但對匯率政策的處理不同。 1985年9月“廣場協議”簽訂后,日元出現持續大幅度升值的態勢,與升值前的日元兌美元匯率(250:1上下)相比,3個月內升值20%,到1987年底升幅達50%,1995年4月一度突破80∶1大關,日元升值3倍左右。當前的人民幣匯率即使調整,也會是一種漸進、有管理的過程,不會帶來像日本80年代中后期那樣的海外資產投資價值倍增的結果。 日本在80年代中期開始大舉向海外擴張之際,已實現了資本自由化。而目前人民幣還沒有實現資本項下的自由兌換,人民幣匯率調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匯率制度改革的需要,對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不至于產生較大的直接影響。 從長期來看,人民幣升值會加速中國企業走向海外的步伐,但最終決定企業對外投資的根本因素并非幣值的高低,而取決于企業自身的實力及長期發展戰略。 到80年代中期,日本實現了經濟追趕歐美的目標,在許多關鍵性領域已占據優勢,市場經濟趨于成熟,國內存在大量剩余資金,對外投資達到較高水平。1985年度,日本對外直接投資額為122億美元,到1989年度達到675億美元,日本躋身于世界對外直接投資大國行列,并且面向發達國家的投資所占比重較高,對金融、保險和不動產業的投資發展迅速。 相比之下,中國無論在經濟實力、市場發展狀況方面,還是在企業經營資源、競爭能力、國際市場整合經驗等方面,與日本的差距很大。中國企業的海外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對外投資規模有限。 據商務部統計,200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額為36.2億美元,截至同年年底,對外直接投資累計額約370億美元,與日本的差距十分懸殊,而且相當部分的投資集中在資源產業和制造業,面向發達國家投資的條件還不成熟。 從這個角度講,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時代尚需時日。 差異化導向 長期以來中日兩國對本國企業海外發展的政策導向不同。日本在二戰后的很長一段時期內,限制外國資本進入,鼓勵本國企業到海外發展。日本政府開始鼓勵外國企業對日投資還是90年代中后期的事情。中國則相反,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國內資金短缺,政府一直強調“招商引資”,不鼓勵對外投資。1999年,中國政府提出讓有實力的國內企業“走出去”,特別是近兩年來大大放寬了對國內企業對外投資的限制。 一般情況下,一國的國內市場越小,本國企業走向海外的驅動力越大。日本國土狹小,國內市場發展空間有限。20世紀50、60年代,很多日本企業就十分重視開拓國際市場。80年代,日本在許多領域國內市場趨于飽和,企業紛紛在世界范圍內多層面、全方位地尋找有利的投資機會。 與日本相比,中國的市場容量大,仍具有尚未開發的潛力,雖然本國企業到海外發展也有尋求更廣闊市場的動機,但總體上這方面的需求在程度和迫切性上明顯低于日本。目前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更主要目的是利用資源、獲取技術和品牌等。 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戰略不應效仿日本,而需走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海外拓展之路。面對當前的中國對外投資熱,企業一定要慎重,不要盲目追從。 (作者為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日本經濟研究室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