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躲不開的資本年代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02日 18:01 《財經時報》

  □ 劉冬

  2005年12月10日,在距離上海這座中國最有活力的城市僅27公里處,上海洋山港開港。

  這個屹立于太平洋東岸亞洲最大的集裝箱港口,終于實現了孫中山先生在上海建設
東方第一大港的夢想。

  洋山港在近百年內,天然水深都將保持在15米左右,這意味著世界上任何規模的集裝箱船都可以在此自由停泊。

  中國歷史上,任何一次開埠通航都是一個新的開放起點。

  當中國以只占世界5%的經濟總量,為全球經濟增長作出了25%的貢獻時,中國正在成為世界經濟最大的推手。

  與此相伴,在中國融入全球經濟的過程中,中國企業的一個戰略性轉變,就是前所未有地將全球化目標納入他們的公司戰略中。

  這其中體現的一種特質,就是中國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集群和大量充裕的資本共存,急需資源的中國企業急迫地尋找著更為廣泛的資源予以補充。

  于是,發生在這一年的一系列海外并購,已經被各式各樣言論的海洋所淹沒。風云會際后一個并不能讓人樂觀的現實是,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力量相當脆弱,輕微的身軀,散兵游勇的形態,缺乏強大

資本市場和金融后盾的支持,這些企業的并購整合不免捉襟見肘,破綻百出。

  

中國經濟仍是努力吸收國際投資的發展中國家,遠遠未富余到資本輸出的時代。

  全球化的故事豐富多彩的,但全球化的路徑卻是充滿棘荊。從一般規律上講,本土企業與國際市場的對接都是從商品貿易提升到生產制造,再到資本交易這樣三個基本層次。只要進入全球市場,品牌、技術、管理、渠道、資源、資本等多種生產要素的全球化配置,就必然左右企業的發展戰略,無論是投資設廠,還是并購重組,所有戰略的背后都是以經濟實力作為基礎的。

  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提出的“市場換技術”的戰略之下,當年來中國投資的跨國公司同中國政府或企業簽訂的各種技術轉讓合同,如今都被視為WTO之后“強人所難”的東西。

  隨著FDI(外國直接投資)帶來的大量國外科技,實際上對本土原有的科技力量產生一種“擠出”效應。國外先進科技帶來的產品,對國內現有技術生產的產品實際上是一種摧毀。造成的結果就是,要想和跨國公司競爭就必須購買他們的技術,循環始至,始終在技術創新上難以有所突破。

  拋開顧雛軍在產能整合中的急功近利不論,顧氏重資產收購而輕技術創新,其實是他最大的軟肋。雖然有言論稱,中國人可以用錢來換技術,但這明顯是個似是而非的命題。如果我們自己都滿足于依賴別國的技術獲得經濟的高速發展,還有什么動力去創新呢?

  中國企業如何獲得跨國公司手中的核心技術?是不是只有聯想并購IBM、TCL合資湯姆遜這樣的路徑?

  歷史上美國人對于大公司和壟斷有著天生的反感。雖然在全球化趨勢下,經濟規模和經濟權力不再是過時的且具有破壞性的。可行的方法不僅是設定的“國家”產業政策,更重要的是,中國要有一套完整的創新機制。

  但對于要進入富人俱樂部的中國企業家來說,這并不意味我們就可以修訂他們的規則。

  在過去的大公司海外并購中,國家戰略和產業政策往往糾集一處。“走出去”是國家戰略,也是企業戰略。但是,公司不能以國家戰略代替企業戰略,尤不能以落實國家戰略的名義代替商業操作原則。

  按照熊彼特的創新理論,跨國流動趨利而動的國際資本,當屬“創造性的摧毀”力量。他們把朽木從公司的叢林中搬開,讓企業肌體變得更有效率,成為經濟變革的催化劑。

  中國正面臨這樣一個無法逃避的資本年代,不躋身其中就要被徹底拋棄。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別無選擇。


《財經時報》,中國人首選的經濟周報!
全年定價:98元
電話訂閱:010—87762866轉8011、8017
網址訂閱:#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