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由東往西 由南往北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31日 08:07 《財經時報》

  中國經濟的非均衡發展,恰恰為經濟持續增長提供了可能——一旦那些沒有發揮作用的引擎開動起來其力不容小覷

  □ 本報記者 郭威

  中國的經濟就像一架多引擎的飛機,但長期以來只開動了其中的一兩個——20多年來
,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主要是依靠發達和較發達地區拉動,形成了“東快西慢”、“南高北低”的經濟格局。

  2005年,這種局面開始改變。國家發改委公布數據顯示,2005年前三季度,東部與西部地區GDP增速差距由上年同期的1.2個百分點縮小到0.5個百分點;東部和東北地區的差距由上年同期的2.5個百分點縮小到1.5個百分點;東部與中部地區的差距由上年同期的1.4個百分點縮小到0.5個百分點。

  中國正在形成合理的區域發展格局,而這一點也被寫進了《十一五規劃建議》——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

  環渤海發力

  “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東、新世紀看濱海新區”,2005年,投資者們不約而同地把目光轉向環渤海地區。

  天津市濱海新區管委會主任皮黔生深刻感受到了這個變化,“過去我每星期只接待兩三個外來考察團,可10月以后,每天要接待兩三個。”

  2005年10月,中央通過了《關于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將濱海新區提到了和深圳、浦東并列的高度。并將濱海新區列為國家綜合改革試驗區,在重大改革政策上可以先行先試。

  除了政策利好,投資者的信心也來源于數據。2005年上半年,山東以15.4%的GDP增速躍居全國第一,天津、遼寧分別以14.5%、12.8%的GDP增速,分列第四和第六位,都超過了廣東和上海,其中遼寧更是創出了10年以來的最好水平。

  與此相對應的是,2005年上半年珠三角地區企業利潤增速也出現了大幅下降,浙江地區的經濟增長和經濟投資也大幅放慢。

  “與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相比,環渤海城市群間的共同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但前景樂觀。”天津市市長戴相龍如是說。

  這也暗合了中國經濟轉型的趨勢,北方地區產業基礎和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無可替代。

  加入WTO后,中國重工業加快了對外開放的步伐,外資紛紛“西進北上”投資重工業,而作為經濟主要推動力量之一,外資的流向變化將對中國區域經濟格局產生重要影響。

  發展城市群

  《十一五規劃建議》提出,有條件的區域,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為龍頭,通過統籌規劃,形成若干用地少、就業多、要素集聚能力強、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

  發展城市群第一次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此前,中國一直使用沿海、內地和東中西部來的區域概念。國家“十一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健認為,城市群概念的提出對于區域發展戰略具有重要的突破意義。

  從國際經驗來看,現代工業化的進程就是城市化、大城市化乃至大城市群化的進程,國際競爭也早已演變為大城市群之間的競爭。

  中國城市群的競爭力還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2004年,珠三角城市群的GDP約占全國的10%,長三角城市群的GDP約占全國的18%,環渤海城市群的約占全國的9%,中國三大城市群的GDP對于全國GDP總量的貢獻率只有37%,比美國紐約、洛杉磯和五大湖區三大城市群對全美GDP的貢獻率低30個百分點,比日本東京、大阪神戶和名古屋三大城市群對全日本GDP的貢獻率低32個百分點。

  隨著經濟不斷發展,中國以行政區推進的城鎮化已顯現出諸多弊端,不但土地資源承載能力明顯減弱,能源和水資源嚴重短缺,而且抑制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2005年,“民工荒”在珠三角、長三角演變為“民工慌”——因為招不到工人,企業不敢接訂單、縮減生產線的現象比比皆是。

  就連培訓班針對2006年公務員考試《申論》的押題,也頻頻出現“民工荒”的字樣。

  “民工荒”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如果沒有人口移動因素,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都將面臨長期阻礙。

  “民工荒”的背后實際上是“權利荒”——城鄉二元化和城鄉經濟差異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對農民工權利的漠視。

  而發展城市群,對資源整合、增強區域競爭力、安置農村剩余勞動力都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經濟持續發展的需要

  在珠三角和長三角的帶動下,中國經濟保持了26年的高速增長,創造了世界經濟史的奇跡,顛覆了西方學者針對亞洲新興工業國高速增長提出的“增長的22年極限論”。

  但這遠遠不是中國的目標——中國的目標是,在2000年的基礎上,到2020年使GDP總量再翻兩番,實現由下中等收入的發展中國家向上中等收入發展中國家的轉變,人均GDP水平超過3000美元,總量達到36萬億元人民幣。

  這意味著中國經濟在持續20多年高速增長后,還要再保持15年的高速增長。

  而中國經濟的非均衡發展,恰恰為經濟持續增長提供了可能——一旦那些沒有發揮作用的引擎開動起來,其力不容小覷。

  修正后的GDP數據顯示,2004年上海、廣東的第三產業增量都大幅超過第二產業,其中上海的第三產業比重已經超過第二產業,而廣東的第三產業比重也由36.8%上升至44.3%。

  與此同時,中國西部、北部一些欠發達地區的產業結構中,第一次產業還占有較大比重。這些地區正準備承接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完成產業升級。(010257)


《財經時報》,中國人首選的經濟周報!
全年定價:98元
電話訂閱:010—87762866轉8011、8017
網址訂閱:#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