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轉移受阻制度藩籬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31日 08:04 《財經時報》 | |||||||||
如果沒有配套的財稅制度改革,產業轉移將不過是一句空話。更為積極的財稅和行政改革措施都在醞釀中 □ 本報記者 郭威 2005年,吵吵了十幾年的首鋼搬遷問題一錘定音——與北京共生了86年的首鋼涉鋼產
一時間,首鋼搬遷成了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重大利好消息。 但這是一個很難復制的范本——首鋼搬遷并不是自覺的市場行為,而是出自國務院的行政命令。 財稅瓶頸 早在首鋼還沒有動遷以前,關于首鋼的利潤分配問題就引發了一場口水戰。 河北人認為,既然污染都挪到河北了,利潤、稅收當然應該歸河北所有。 但首鋼是北京辛辛苦苦養大的“孩子”,更何況還遺留給北京大批的富余職工,還有石景山地區60億元的產業真空。 “首鋼搬遷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北京和河北的分稅問題。”一位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高層如是說。 但至今這個最為敏感的問題仍然沒有定論。 不僅是首鋼,任何產業轉移都繞不開利益分配問題。中國現行的分稅制是企業按照注冊地交納稅款,誰擁有了企業誰就擁有了稅收。在這種財稅制度下,不僅是省和省之間爭,就連一個省的不同地區也存在競爭。 一個極端的例子是,廣州寶潔終于在2004年成為獨資公司,而寶潔公司最初成立時,中方擁有30%的股份。 坊間消息稱,廣州寶潔的獨資過程中,中方是被迫退出,如果不轉讓股份,寶潔公司就會把在中國的主要精力,由廣州轉移到天津。而廣州市政府為了留住這個利稅大戶,只能束手就范。 配套改革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秘書長肖金成認為,如果沒有配套的財稅制度改革,產業轉移將不過是一句空話。 十六屆五中全會對配套的財稅政策和財稅體制改革提出了要求。 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撰文透露,“十一五”期間,稅制上將更為積極地采取各項改革措施,包括基于東北地區的試驗,將增值稅轉型向更大區域推廣。 2004年7月1日,作為改革試點,國家對東北地區的裝備制造、石油化工、冶金、船舶制造、汽車制造、高新技術、軍工和農產品加工等八大行業,實行增值稅轉型改革,將生產型增值稅轉為消費型增值稅。 東北作為改革試點的消息甫一傳來,南方的老板就坐不住了,大有就此轉戰東北的架勢。 財政部認為,東北經驗證明,增值稅轉型有利于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技術升級,提高了產品競爭力。 同時,“十一五規劃建議”還提出了“減少行政層級”的改革方向。 中國行政組織的層級結構為:“中央—省—地級市—縣、區—鄉鎮”共5個層級,并從上世紀80年以來形成了“市管縣”格局。 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市管縣”體制弊端重重,頗遭詬病,甚至形成“市壓縣”、“市卡縣”、“市吃縣”、“市刮縣”的局面,往往是“富了一個市,窮了眾多縣”,直接限制了縣域經濟的發展,導致城鄉差異日益嚴重。 此次,“減少行政層級”首次在中央在重大文件明確提出,意味著呼吁許久的“省直管縣”體制將破冰而出。 賈康認為,如果能以“省直管縣”和“鄉財縣管”為突破口,使省以下分稅制得到實質性貫徹,困擾國家多年的基層財政困難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城鄉差異阻礙產業轉移 中國的勞動力資源豐富且低廉。以汽車行業為例,一個汽車總裝線工人的工資,在美國是55美元/小時,在德國是30美元/小時,在中國則是1.5美元/小時。 低廉的勞動力使中國承接了國際產業轉移,成為世界性的制造和加工基地,但也正是這種低廉的勞動力,阻礙了中國國內的產業轉移。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在拉大。城鄉收入水平的巨大落差使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不斷涌向發達地區,進而壓低了勞動力成本。 十幾年來,珠三角GDP年均遞增20%以上,但農民工的工資卻幾乎沒有任何變化。調研報告顯示,最近12年來,珠江三角洲外來農民工月平均工資僅增長了68元,農民工月平均工資絕大多數在600元左右。而城鄉二元化的戶籍政策,又使企業不用負擔農民工的失業、養老、醫療等各種福利待遇,更大大降低了勞動力成本。 2005年,伴隨著“民工荒”,農民工權利問題引起廣泛關注,《十一五規劃建議》把“認真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社會保障問題”列為“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 產業轉移發生的前提是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和資源稟賦差異。可以想見,如果農民工工資能伴隨著沿海地區的經濟增長而增長,那么勞動密集型企業就會開始向內陸轉移。(0102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