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國家統計局修正GDP數據 > 正文
 

李德水:怎樣認識經濟總量與結構的變化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1日 08:50 人民網-人民日報
李德水:怎樣認識經濟總量與結構的變化

  國家統計局于12月20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主題為介紹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基本情況,及利用普查數據測算2004年GDP數據和對歷史數據進行修正的情況。圖為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在新聞發布會上。(圖片來源:中國網)
李德水:怎樣認識經濟總量與結構的變化

2004年我國GDP總量增多2.3萬億元

  

李德水:怎樣認識經濟總量與結構的變化

我國GDP總量超過意大利,上升到世界第六位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財經新聞圖片

  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圓滿結束。國務院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就主要成果的公布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

  本報記者 朱劍紅

  經濟總量的變化反映了什么

  利用經濟普查進行的國民經濟核算,比常規的年度核算更全面、更準確、更真實

  記者:人們對這次經濟普查結果印象最深的,可能是我國GDP總量和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特別是利用普查資料測算,2004年我國GDP總量比年快報多出2.3萬億元,增加了16.8%,這在國內外都引起較大反響。請您談談怎樣認識這一變化。

  李德水:經濟普查不可能創造GDP,只是更準確地反映了實際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規定:“統計調查應當以周期性普查為基礎”。所以從根本上說,這是反映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統計信息通過經濟普查得到了改善,而不是經濟社會本身發生了變化。

  這次經濟普查所動員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之多,調查覆蓋的廣度和深度之大,在我國歷史上是空前的,更是常規統計無法相比的。利用經濟普查獲取的豐富翔實的基礎資料進行的國民經濟核算,當然就要比常規的年度核算更全面、更準確、更真實。

  世界排位發生怎樣的變化

  我國2004年經濟總量在世界的位次只前移了一位;人均GDP只有全球人均GDP的1/5,在世界的位次變化不大

  記者:根據這一測算,我國經濟總量在世界的位次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

  李德水:我國2004年經濟總量在世界的位次只前移了一位。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經濟展望》數據庫公布的信息,以當年人民幣與美元8.277∶1的平均匯率換算,2004年我國GDP總量應當從普查前的16537億美元,調整為19317億美元;占當年全球GDP總量438860億美元的比重,由3.8%提高到4.4%;居世界的位次,從第七位變為第六位,超過意大利,排在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之后。

  同樣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資料,意大利2004年GDP為16801億美元,法國為20463億美元,英國為21330億美元,德國為27547億美元,日本為46712億美元,美國為117343億美元。我國的GDP換算成美元,早在2000年到2002年就超過了意大利,位居世界第六。從2003年到2004年,只是由于歐元升值換算成美元后,意大利又超過了中國。

  記者:GDP總量調整后,人均水平在世界的位次變化怎樣?

  李德水:變化不大。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算法,去年我國初步核算的人均GDP為1276美元,居世界第112位;按照經濟普查資料調整GDP后,同樣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算法,我國人均GDP上調為1490美元,在世界上的排位升至第107位,超過了瓦努阿圖、烏克蘭、剛果、敘利亞和安哥拉等。另一種是按世界銀行的算法,即以3年平均匯率計算,我國2004年人均GDP在經濟普查前后,由世界第132位上升到第129位,只超過了埃及、瓦努阿圖、土庫曼斯坦。無論用哪種算法,都改變不了2004年我國調整后的人均GDP只有全球人均GDP的1/5這個客觀現實。

  雖然我國的GDP總量略有增多,但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地位沒有改變。我們不要忘記我國還有1億多人口生活比較困難,還要看到為實現我國經濟增長,能源和其他資源的消耗是很高的。我國2004年調整后的GDP占世界的份額也只有4.4%,而當年我國消費的原油、原煤、鐵礦石、鋼材、氧化鋁、水泥,卻分別占全世界消費總量的7.4%、31%、30%、27%、25%和40%。所以,無論對取得的成績還是面臨的各種困難,我們都要保持清醒的頭腦。

  第三產業結構變化為何如此之大

  2004年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由31.9%上升到40.7%,主要原因是常規統計中第三產業存在明顯的漏統問題

  記者:根據經濟普查的結果,2004年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由31.9%上升到40.7%,提高了8.8個百分點。這么大的變化原因是什么?

  李德水:主要原因是常規統計中第三產業存在明顯的漏統問題。

  一是上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長期采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服務業統計非常薄弱。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與國際通行的核算標準(SNA)逐步接軌,雖然服務業統計得到了一定加強,但基礎統計工作尚沒有完全跟上。

  二是從事第三產業的單位量大面廣,情況復雜,財務制度不健全,統計手段相對落后。

  三是隨著改革的深入,經濟成分日益多元化,特別是私營、個體服務業發展迅速,由于非常分散、變動頻繁,加大了組織統計調查的難度,出現了一定的漏統情況。例如,在個體、私營經濟成分占較大比重的交通運輸倉儲郵電通信業、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房地產業三個行業中,普查后的增加值比常規多出近1.5萬億元,占第三產業新增部分的70%。

  四是新興服務業大量出現,發展很快,但由于資料不全,常規統計難以準確核算,造成核算數據偏低的現象。例如,計算機服務業、軟件業、互聯網信息服務和衛星傳輸服務業、娛樂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家政服務業等,這些年都迅猛發展,雖然在常規統計中通過相關資料推算等方法作了統計,但很不充分。

  五是有工業、建筑業企業辦的一些附屬服務業被混統在第二產業中,但更多的則是被遺漏了。

  第三產業結構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中國經濟增長不是完全靠制造業帶動,也不是靠出口拉動的,服務業同樣功不可沒

  記者:我國服務業比重提高后,在國際上處在什么水平?

  李德水:還是發展中國家的水平,我們可以看兩組數據。發達國家服務業占GDP的比重———美國75.3%、日本68.1%、韓國55.1%、法國72.4%、英國72.6%、德國69.2%;發展中國家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印尼39.9%、印度51.2%、馬來西亞41.8%、菲律賓53.2%、泰國46.3%,我國是40.7%。

  記者:我國第三產業結構的這一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其意義何在?

  李德水:這次經濟普查的重點是第三產業,通過地毯式的清查摸底,查清了我國第三產業的家底,這是年度常規統計根本做不到的。普查結果比較準確、客觀地反映了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

  第三產業比重較大幅度提高,表明了我國經濟增長結構比原先統計反映的情況更合理、更健康。中國經濟增長不是完全靠制造業帶動,也不是像有些人認為的是靠出口拉動的,服務業同樣功不可沒。其次,由于服務業與消費的關系最為直接,這就說明,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大支柱中,我們原先低估了消費的作用。

  這一比重的提高帶來了一系列重大比例關系的變化: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從36.3%上升到37.8%;固定資本形成對GDP的貢獻率從52.9%降低到48.1%;凈出口對GDP的貢獻率從9.1%下降到6.3%;固定資產投資額與GDP之比也從51.5%下降到44.1%;用來評價資金流動性的指標M2與GDP之比從1.85倍下降到1.58倍。用支出法核算的消費率、投資率、固定資本形成率等一系列指標也都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普查也帶來了一些宏觀指標的變化,如:萬元GDP綜合能耗從1.58噸標準煤下降到1.39噸;電力彈性系數從1.53%下降到1.44%;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從19.3%下降到16.5%;財政支出占GDP比重從20.8%下降到17.8%。但同樣的,我國的研究事業發展經費占GDP的比重從1.44%下降到1.23%,財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從3.28%降到了2.8%,這暴露了我們的科研經費以及教育投入的不足。

  這一系列比例關系的變化說明什么?說明中國的經濟結構和一些比例關系不像原來估計得那么糟糕、那么惡劣,這對我們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是很有意義的。

  怎樣認識普查數據的可靠性

  沒有哪個部門能進行這么大規模的普查工作,此次普查數據就是最權威的,是基本可靠的

  記者:雖然過去各方面都認為,我國第三產業的統計有遺漏,但這次普查補上的這一塊還是大得讓我們有些意外。

  李德水:這次普查暴露出的問題主要是第三產業統計不全面,這樣一個結果各方面都覺得不奇怪。我在今年的“兩會”發言中就提到,除了統計體制不完善的一面外,應該坦承國家統計局在這方面的統計上是存在一定遺漏的,普查結果驗證了我們原來的估計。通過普查,我們已經找到了遺漏的原因所在,也找到了解決的辦法,所以對今后充滿信心。

  記者:就像過去有人質疑我國統計數字的可靠性一樣,也有人質疑這次經濟普查數據的可靠性。

  李德水:對統計數字和統計工作要有客觀的認識,它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的反映,而不是簡單的1+1=2的算術題。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的統計數字是完全準確的,總是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去我們的統計數字基本反映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總趨勢,但是,我們工作中確實有缺陷,也一直在努力完善制度。我們深知常規統計的缺陷,所以要通過經濟普查來搞準數據。這次普查的數據肯定比常規普查更準確更真實,可是它仍然是相對的,但沒有哪個部門能拿出這么大的力量、進行這么大規模的普查工作,因此它就是最權威的,是基本可靠的。

  “追求真實,反映客觀”,始終是統計部門的根本宗旨和神圣職責,我們在這次經濟普查工作中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實現這個孜孜以求的目標。一個舊的體制完全退出歷史舞臺和一個新的體制的建立和完善,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都是一個歷史過程。中國統計體制的改革一步步在前進,一點點與國際接軌,現在終于有了一個初步的結果,因而可以更真實、更全面地反映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果和綜合國力。這是一件好事!

  新聞背景

  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

  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的時間和對象:普查的標準時點是2004年12月31日,時期資料為2004年度。普查對象是在我國境內從事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全部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和個體經營戶。本次經濟普查歷時兩年,動員了1300萬人,耗資近20億元。

  第一次經濟普查是國家普查項目設置和周期安排的重大調整:按照原定制度的安排,2003年我國要開展第二次全國第三產業普查。但是當年我國發生了非典疫情,對服務業影響很大。這樣,若要如期進行第三產業普查,查出來的數據就不可能全面反映我國第三產業的真實水平。所以,針對原有普查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和當時的實際情況,2003年7月,經國家統計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共同研究,并報請國務院批準,決定對國家普查項目的設置和周期安排作重大調整:2004年開展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

  我國現有的國家普查項目:(1)人口普查每10年進行一次,逢0年份進行;(2)農業普查每10年進行一次,逢6年份進行;(3)第三產業普查、工業普查和基本單位普查合并,并把建筑業納入普查范圍,在2004年進行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全國經濟普查以后每10年進行兩次,分別在逢3、逢8的年份實施。

  抽查結果顯示填報綜合差錯率為4.9‰:今年6月中下旬,為了檢查和評估這次經濟普查的數據質量,國務院經濟普查辦公室從各省(區、市)抽調數百名業務骨干,采取異地交叉的工作方式,按照分層隨機等距整群抽樣的方法,在全國抽取152個普查小區,對21731個法人單位和產業活動單位(樣本量約為3‰)、45623個個體經營戶(樣本量約為1.1‰)的普查數據質量進行了抽查。結果顯示:數據填報綜合差錯率僅為4.9‰,控制在1%的預定目標之內。

  《人民日報》 (2005年12月21日 第五版)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153,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