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問答 > 正文
 

美國不耐煩其雙赤字擴大 逼人民幣升值再下狠手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17日 11:29 《財經時報》

  余永定坦承,中國確實沒有多少時間了,“我們自己要做好準備,特別是給企業和金融機構發出正確的信號,逐漸進行調整”。他建議,允許人民幣匯率的浮動范圍加大,并讓它雙向變動的幅度范圍都加大

  □ 本報記者 鐘華

  12月9日,美國政府經濟特使再次來到中國。他的使命是傳達美國政府對中國政府“不耐煩”的情緒,同時向中國提交了一份6個月內調整好經濟的時間表。

  美國政府的“不耐煩”源自美國“雙赤字”(財政赤字和經常項目赤字)的不斷擴大。據了解,布什已把降低經常賬戶赤字列為最關心的目標之一。

  顯然,保有巨額對美貿易順差的中國會成為美國打擊目標之首選。但眾多經濟學家認為,美國持有大量的貿易逆差是全球經濟不平衡的一個表象,單純要求

人民幣升值不公平,且無濟于事。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余永定個人認為,美元貶值,同時其他幣種升值將有助于解決目前全球經濟不平衡問題。他建議,中國應該向新加坡學習。

  全球失衡

  盡管堅信全球經濟2006年仍將繼續增長,這并未消除中國銀行朱民博士過去一年一直潛藏在心中的不安:美國這部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發動機什么時候會停下來?

  如果這部發動機停止運轉,美國乃至全球經濟將會陷入災難。促成美國經濟停擺的主要誘因將是——美國巨額的“雙赤字”。截止9月,美國財政赤字達到3184.7億美元;經常項目赤字也超過其GDP的6%。

  所幸的是,全球其他國家的資本流入彌合了美國“雙赤字”。9月,全球凈流入美國的資金高達1019億美元。據美國經濟學家預測,為彌補“雙赤字”,美國每個工作日需要引入40億美元的外國資本。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所長李楊指出,中國經濟是在發達國家儲蓄缺口和發展中國家儲蓄過剩——“剪刀差”擴大的背景下,逐漸融入全球經濟的。國際社會要求中國承擔調整經濟不平衡的責任,減少貿易順差,提高人民幣幣值。“這不公平”;美國責難中國,是“得了好處還賣乖”。

  唯有升值?

  事實上,中國是否應該承擔調整全球經濟不平衡的責任?通過升值人民幣,以減少貿易順差?美國眾多經濟學家對此同樣存有異議。

  美國國際經濟研究院——這個曾多次建議亞洲國家為美國龐大的經常項目赤字埋單的機構,也僅有兩位經濟學家持這一觀點。

  但正是這兩位學者的觀點,為美國提供了攻擊中國的“武器”。

  在學界看來,美國政府通常不用對華爾街的行情負責,因為無論市場漲跌,華爾街都有賺錢的機會;但對制造業則不然,沒有那么多獲利機會可供選擇,所以得到了美國政要的特別關照。美國官員之所以屢次來華敦促、甚至逼迫人民幣升值,原因正在與此。

  7月21日,人民幣改變了單一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同時升值2.1%。但這一升值并未改變中國貿易盈余大幅增長的態勢。截至11月底,中國貿易盈余達到了906億美元。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預測,人民幣還有9%到10%的升值空間。

  但是,如果人民幣貿然大幅升值,許多出口企業會因而虧損或倒閉,對于中國,對外依存度高達75%的經濟體而言,無疑是災難性的。因此,就算人民幣需要升值,它也必須是緩慢的,必須讓企業有個適應的過程。

  學者指出,在華美資公司數量眾多,若中國經濟出了問題,美資公司也都會遭受損失。據統計,中國出口美國的商品70%是由外資企業生產的。人民幣升值對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在華公司都不利。

  匯改新建議

  中國貿易順差有著結構性的原因,因此調整起來也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中國漸進式改革的方針并未得到美國的認同。野村綜合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辜朝明預計,美國要求人民幣再度升值“可能在12個月之內,或稍微長一點時間”。

  對此,余永定坦承,中國確實沒有多少時間了,“我們自己要做好準備,特別是給企業和金融機構發出正確的信號,逐漸進行調整”。他建議,允許

人民幣匯率的浮動范圍加大。

  在他看來,人民幣匯率制度安排可以學習新加坡。新加坡匯率政策是,由貨幣當局預先確定一個匯率浮動區間,但并不對外公開。

  采取這一方法的好處在于,可以加強人民幣真實有效匯率的穩定性,同時人民幣的有序升值可以有效減少中國經濟過度依賴外需的現狀,并為糾正全球經濟失衡發揮作用。


《財經時報》,中國人首選的經濟周報!
全年定價:98元
電話訂閱:010—87762866轉8011、8017
網址訂閱:#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807,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