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汀
現在的中國國家領導人出訪,總會讓東道主心里怦怦跳——財神爺來了,有點緊張是必然。
仔細看看這些外交活動的具體日程安排就會發現,無論賓主,除了政界要員,總還
會有些商界巨頭陪坐。目的很明顯,邦交友好,最終還應落實在經濟利益上。
中國市場的力量在這個時候體現得最明顯:每當有中國客人來訪時,不和諧的音調會少些,親近的力量會盛些。東道主絕非僅僅為了創造一種友好的氛圍,最終的目的,還是在這樣“友好的氛圍”下,更容易談生意。
商人的目的是逐利,現在看,一個國家,在大多數情況下——除非涉及領土、主權等更大利益時——也是為了逐利。這一過程中,搖擺會有,猶豫會有,甚至由此產生的內部人互相掐斗也會有。
美國人把核電技術看作是“敏感技術”,他們對中國科技力量的進步有擔憂,所以眾議院要對西屋發難;但是中國核電市場龐大的規模又實在誘人,所以參議院站到了商業利益這邊。參眾兩院的對決,正是美國人矛盾心態最恰如其分的體現。
法、俄的出場,或者會讓這種對決局面發生變化。但常態是,無論什么樣的技術傳入中國,總會激起這樣的矛盾:有人擔憂失去技術優勢,有人垂涎現實利益。
局勢越微妙,就越考驗策略。中國的目的不外乎有二:一是用盡可能少的物質和時間成本,換來技術跨越;二是利用市場這一砝碼,幫扶盟友,壓制那些嘈雜的、不那么友好的聲音。
這也是兩種利益的選擇,一個是現實的,另一個則是長遠的。權衡取舍,針線頗多,原則應該有兩個:一是充分利用市場的力量,二是中國利益的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