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口產品中自主品牌不到一成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7日 12:03 人民網-人民日報 | |||||||||
我國近200種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名牌發展滯后 由于缺乏自主品牌,造成資源消耗大、利潤流失多、技術進步慢 本報北京11月6日訊(記者 原國鋒)目前我國雖然有近200種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很少,出口產品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品牌的不到10%,名牌發展
在近日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質量論壇上,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蒲長城介紹說,從2001年開始進行名牌產品評價工作以來,我國共有925個產品獲得“中國名牌”產品稱號,覆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今年質檢總局還首次評價確認了3個產品為“中國世界名牌產品”。我國名牌戰略的實施取得了突出成績,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名牌發展仍顯滯后,特別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很少。有統計顯示,2004年的國民經濟中只有不到20%是品牌創造的,在美國達到了60%,在我國的出口產品中真正擁有自主知識品牌的不到10%。 蒲長城說,名牌發展滯后對我國經濟產生了極大的消極影響。一是消耗了大量資源。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只有靠大量投入資源來保證經濟增長速度。據2004年統計,中國單位資源的產出水平相當于美國的1/10,日本的1/20。而我國人均煤炭、石油、天然氣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60%、10%、5%。二是利潤大量流失。我國出口的大量是加工產品和貼牌產品。出口的產品用較多的資源和勞動換取較少的利潤和外匯。三是技術進步緩慢。由于產品的附加值低,企業只能賺資源和勞動力的錢。妨礙技術投入和技術創新。 蒲長城指出,我國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必須解決品牌的問題,鼓勵企業實行跨地區跨行業聯合,培育出我國自己的世界品牌。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措施,我國名牌戰略的實施必須有政府的領導和組織推動,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政府組織和推動名牌戰略從思想觀念和方法措施上都必須基于政府的職能并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 |